实验室在红花种子衰老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
近日,威尼斯98488药学院/现代中药产业学院、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裴瑾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Plants-Basel》(中科院二区)发表题为“Aging-Induced Reduction in Safflower Seed Germination via Impaired Energy Metabolism and Genetic Integrity Is Partially Restored by Sucrose and DA-6 Treatment”的论文,硕士研究生吕唐和黎娟为共同第一作者,裴瑾教授和闫婕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第一通讯单位。
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种子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极好的药用和营养价值,但这也给种子贮藏带来了高风险。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红花种子萌发率下降至86%左右时是红花种子衰老过程的关键节点。然而,关于红花种子衰老关键节点前后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课题组开展相关研究,揭示了药用植物种子活力损失的分子机制,对于探索药用植物种子的贮藏特性和完善其种子寿命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为制定种群种质活力监测预警方案具有指导作用,为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对库藏种子进行有效保存与创新利用奠定基础。
本研究采用了人工老化(Controlled deterioration treatment, CDT)的方法,获得了不同老化程度的红花种子。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脂质和糖类的含量测定、酶活性分析,以及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检测,结果表明,红花种子老化过程中丙二醛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下降。同时,KEGG 分析和qPCR验证表明,红花种子衰老过程中糖酵解、脂肪酸代谢、三羧酸循环、抗氧化活性、DNA复制和修复等通路的关键基因表达均显著下调。外源添加蔗糖和DA-6可以缓解种子老化带来的活力损失。综上我们认为,能量物质代谢通路受损和遗传物质完整性与稳定性丧失在红花种子衰老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成果将为中药种质资源的保存与更新提供科学依据,为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
图1红花种子衰老过程中糖代谢、脂肪酸降解和三羧酸循环代谢通路基因表达
图2 qPCR验证实验结果
图3红花种子衰老机制
该成果得到四川省科技厅(2019YJ0333、2021YFYZ0012-5)、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274043)、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项目(ZYYCXTD-D-202209)的支持。
全文链接:https://www.mdpi.com/2223-7747/13/5/659
供稿: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药学院/现代中药产业学院裴瑾教授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