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选粹”项目组赴乐山开展项目调研
11月14-15日,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组织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杏林选粹”项目组赴乐山市开展项目调研,项目组组长研究院院长柳长华、办公室主任李游、四川古方今事中医药文化研究院副理事长谢春燕等一行9人参加调研。
项目组实地调研了乐山市中医医院嘉州中医滋脾疗法、三江伤寒学术流派、乐山市市中区中医医院钟氏骨伤流派、乐山市人民医院江尔逊学术思想临证经验运用、张氏烧烫伤药等项目。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走访了解相关项目当前的传承发展状况,并与各传承人就项目历史渊源、传承过程、治疗特色和发展现状等交换意见。
“嘉州中医滋脾疗法”起源于清咸丰年间,由廖维周先生开创先河,经民国时期喻昌辉名老中医等发扬深化,二十世纪中期汤一新主任中医师等进一步揭示其证治规律而定型传承至今,是四川中医内科历史上第一个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从独特的视角,诠释和展现了“脾为后天之本”的指导价值,发现了“脾阴是后天之本的本中之套”,“脾阴证候有虚实之分”,全面揭示了多种疾病中脾阴虚证的内存机理和临床特征,形成了集内科、推拿、针灸气功、食疗等为一体的完整体系,使一批疑难病的治疗化难为易,成为文化底蕴深厚、诊治方法独特、临床疗效显著的一种中医诊疗方法。
三江伤寒学术流派起源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的乐山市,目前已传承至第五代。第一代奠基者陈鼎三先生,以仲景学术思想为指导,在多年应治疑难病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本流派。第二代缔造者江尔逊先生始受业于陈鼎三先生又先后跟师承淡安和陈逊斋,在实践中不断融入针灸术和自身体验形成的经时方并重特点,形成挖掘隐藏于仲景书中的特效方、针药并重治疗疑难重症的临床特色。第三代传人刘方柏等在全面继承江尔逊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同时于长期实践中发掘出了一批新的特效方,并开启仲景思维学等新的研究面和形成“五纲十三目”经方应用法等创举,使流派更加突出擅用经方救治如风痱、狐惑病、悬饮、眩晕等疑难病的临床特色。
钟氏骨伤流派来源于佛家伤科与道家伤科,流派治疗骨伤以外治法见长,主张在骨伤临床诊疗中,以骨伤手法及外敷药物及适当的外固定方式治疗疾患。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创始人钟兴泰,继承人钟鹏、钟友鸣及几代钟氏弟子的努力下,钟氏骨科逐步在中医骨伤流域形成了具有特点的骨伤学体系,在四川省乐山市及周边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江尔逊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经乐山江氏家族五代传承,第一代陈光先乃中医外科名医,精于治疗疗毒及金刃止血,于清末在乐山苏稽开设了六个药铺。第二代陈鼎三(陈光先之子)将其诊所命名为“是知堂”,著有《医学探源》《心腹诸痛论》《常见病简易治疗》《柴胡集解》等。第三代江尔逊先生(陈鼎三之婿)继承先辈学术思想,结合临证经验,自创江氏宁嗽汤、江氏清眩汤、江氏痒速泰等方,广受好评。
张氏烧烫伤药源于传承人张思忠祖传口授秘方,由黄连、栀子、白芷等十六味药,经麻油炸至枯黄,过滤去渣浓缩而成,分别命名为一号、二号、三号膏药,根据患者烧烫伤的轻重程度分别选择不同膏药。采用中医传统“湿润疗法”,将膏药涂布于辅料上进行治疗,五日一剂,每日一次,对各类烧伤、烫伤均有较好疗效。
柳长华院长表示,“杏林选粹——巴蜀地区民间医药调查与保护利用”项目自2021年立项以来,本着安全、有效的两大原则,认真甄别和遴选巴蜀中医药民间技艺,不断挖掘和整理中医药精髓,包括各种中医药技术及散在民间的单方、验方和特色疗法,已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本次调研的五个项目各具特色,或家学渊源深厚,或理论体系完整,或临床效用良好,值得进一步挖掘与发扬。
(文、图/出土文献研究院 曹碧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