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将人才强校战略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主战略,创新人才引育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分类评价制度,“人才动车”跑出竞进加速度,人才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近期,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专刊刊发威尼斯官网经验供其他高校学习参考。现将全文转发如下。
对标竞进促跨越 奋力构筑中医药创新人才高地
威尼斯98488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落实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和全国中医药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人才建设为标杆,理清竞进思路,将人才强校战略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主战略,通过机制创新、评价改革、绩效激励,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成效凸显,与对标学校相比,已由“追跑”变“并跑”,在青年人才引育方面呈现出“领跑”态势。
一、创新机制,建立“人才动车”制度体系
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和“对标竞进”核心指标,学校启动了杏林学者工程支持计划、潜心育人激励计划、薪火相传中医师承计划等六大人才计划,配套实施以分类评价、分类发展为特点的人才制度体系建设、以激励和约束并存为特点的绩效评价改革,初步形成学校“人才动车”制度体系。
一是车头带,实施高层次领军人才为引领的“杏林学者人才工程”。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学术荣誉体系实施办法、中医药特色人才师承计划等,引育一流科学家。成立中医药创新研究院/交叉学科研究院,组建动态科研机构,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赋予学术自主权,配备师资团队。二是车身快,强化青年拔尖人才为重点的“杏林青苗成长工程”。实施青年教师发展支持计划,推动师资建设国际化,学校成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合作高校,是牵头国家留学基金委首批地方创新项目的全省两所高校之一。实施博士后聚才计划,创新设置师资、专职等多种博士后岗位,实行“基础+叠加”年薪制,打通与师资的转换通道,融入准聘—长聘管理机制,形成青年人才“蓄水池”。三是动力足,深化高质量导向的人事绩效工资改革。学校绩效评价突出岗位管理、分类评价、量化考核和质量评估,分配制度以“双一流” 建设目标、教学质量、创新成果及其转化为导向,引入竞争性核岗方式,探索“比总量、比人均、比发展”的激励机制,切实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创新驱动与正向激励。四是道路宽,人才评价探索破“五唯”立“多维”。以职称评审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优化人才分类评价制度,建立岗位特聘制、职称直升通道、代表作评审制,推行多通道评价、多维度评价、多指标评价。不设评价 “硬杠杠”,评价指标多达近 20 种,对传承型人才运用中医药特色评价指标,是“双一流”中医药院校中第一所破除 SCI 文章限制的高校。
二、对标先进,“人才动车”跑出竞进加速度
高层次人才和博士后工作跃居同类院校前列。近 3 年,引育国家级人才 27 名,实现“四青”人才全覆盖,名列全国同类院校前列。2022 年新增入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 1 人、杰青 1 人、优青 1 人,入选数量居全国中医药院校首位。以博士后为主的青年人才引育工作在同类院校中呈现领先态势。现有在站博士后 158 人,流动站招收博士后的数量为省属院校第一;近3 年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54 项,入选国家博士后高水平人才项目—中国博新计划 3 人,均赶超对标学校跃居第一。学校 3 名青年专家获得第十五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1 名专家入选四川省首届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形成示范引领。
中医药人才和团队竞争力在全国行业形成高地。学校“系统中药传承创新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批国家级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 3 个。中医药行业高层次人才“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 “岐黄学者”等专家数量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6 位学者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 2%顶尖科学家榜单,其中引进的欧洲科学院院士 Peter Illes 教授入选“生涯影响力”榜单。
人才引擎驱动事业发展形成辐射示范。对标竞进带动全体教师立德树人、钻研教学、攻关科研,学校成为西部中医药院校教师培训的示范地,药物学与毒物学、临床医学 2 个学科进入 ESI全球前 1%,顺利进入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学校就人才工作经验在“四川省组织部长会议”进行交流发言,青年人才成长发展的工作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光明日报》《中国中医药报》分别对学校人才评价改革、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行专题报道。
三、抢抓机遇,奋力构筑中医药人才高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治蜀兴川迈进新征程,成都肩负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之际,威尼斯98488抢抓时代机遇,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人才强校”引领战略。以人才评价机制、人才使用机制、人才梯队模式、动态评价机制、绩效分配制度等五大改革,科学家领航工程、团队集群工程、百青计划菁英工程、特色人才传承工程、以本为本名师工程等五大工程,优先发展、资源共享、持续成长、多支队伍协同、人才服务保障等五大支撑为路径,启动第二轮人事制度改革,建设杏林学者“1313”人才高地,促进“人才动车体系”从 1.0 到 3.0 的全面升级,为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开创新局面。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