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两会”在北京开幕。全国政协委员、针灸推拿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院长曾芳赴京参会,并带上三份关于传承发展中医药的提案,积极为中医药发声。
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改革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问题:中医药专业学位硕士培养面临的困境
自2014年,中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全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这将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推进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但在规模化培养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体现在:
医思维弱化与中医技能退化突出。大部分“规培”基地过于强化西医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对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和中医技能的训练严重不足。
导师指导的表面化和形式化。师承是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三年培养中,“规培”占33个月(包括24个月通科轮转)。这使得研究生在至少24个月内不能得到导师的有效指导,导师对学生的培养流于形式,甚至名存实亡。
规培基地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各规培基地不仅要接纳社会规培生,接纳参加规培的研究生,还要接纳本科实习生和进修医生。本就数量不足的规培基地处于超负荷运转,医生多于病人的情形比比皆是,规培的质量令人堪忧。
建议:改革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组织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2019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了《意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在59条重点任务中提出“强化中医思维培养,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在61条中提出“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在64条中提出“完善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中医药大会的召开和《意见》的发布,为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和完善提供了方向和遵循。
建议以学制三年、6个学期的标准,重新设置各阶段培养任务,构建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1+2+3”模式。具体包括:1个学期的中医经典集中强化学习;2个学期的跟师学习,强化中医临床思维;3个学期的临床培训,强化临床基础和专科技能。
第一、构建“通”“专”并重的中医经典课程体系
将中医经典学习和思辨能力培养贯穿研究生教育的始终,构建“通”“专”并重的中医经典课程体系,形成以“集中学习+实践巩固”的学习模式,强化学生运用中医经典、中医思维模式指导临床实践的能力。
具体建议为:
①在培养计划中单独设立1个学期集中强化中医经典理论学习,构建以中医四大经典为主的“通识经典课程”加突出学科专业特色的“专科经典课程”的中医经典课程体系。对“通识经典课程”的学习重在本科基础上的深化提升,对“专科经典课程”的学习重在为专科技能奠基固本。
②改革完善考评机制,以一年一次的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为抓手,以考促学,引导学生养成“重经典、懂经典、用经典”的学习和实践习惯。
第二、夯实“师承”与“院校”相融合的培养模式
中医临床守正创新的“正”在于传承中医思辨能力和独特技艺,而师承是中医临床思维养成和技艺传承的重要有效途径。
具体建议为:在专业学位研究中培养中,设立2个学期跟师学习,夯实“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有机融合的培养模式,通过专科跟诊、床旁教学、技艺实践等形式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医临床思维和能力技艺训练。具体可通过优化导师遴选和考核方案、单设教学门诊\教学病床等确保“师承”教育的质量;通过跟诊日记、学习心得、技能测试等方式加强跟师学习阶段的过程管理和考核。
第三、构建“规范”与“个性”相融合的教育体系
应充分体现中医人才成长规律,探索符合中医药规律和特色的教育体系,尽力规避“千人一面”现象。
具体建议为: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继续保留3学期规范化培训,使学生在通科轮转中掌握处理临床各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同时新设置2学期跟师学习,使学生在师承跟师中掌握独具特色的专科技艺,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之中,实现以“标准化”为特征的医教协同规培训练与以“个性化”为特征的跟师训练相结合。
大力推动 “互联网+医药”发展
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基建设施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表现突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数据显示,疫情期间用户通过网络浏览医药类信息日均数亿人次,其中,慢病患者、老年群体、婴幼儿等易感人群及其家属对药品的信息获取、购买需求尤其迫切,而目前互联网上的药品信息和交易服务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大力推动 “互联网+医药”发展,方便民众在线就诊、购药,保障公众用药知情权和选择权,意义重大。
问题:
一是网络药品交易服务仍无法与互联网医院打通。网上就医较为便捷合理的流程是医生诊断并出具签名的电子处方后,患者可自由选择网上药店购买药品。但由于互联网医院和网络药品交易的相关立法没有配套,导致已在多省全面运营的互联网医院,“最后一公里”的药品服务尚未打通。患者就诊后,仍需手持医生的电子处方到线下药店购药,便捷性受影响,处方的真实性、用药的安全性、可追溯性均不可控。
二是普通民众对药品知识了解不足,患者在治疗中的用药信息知情权保障不足。疫情期间由于部分民众对药品的错误认知导致出现哄抢双黄连现象,暴露出我国缺乏权威、可靠的药品信息宣传平台。更为突出的问题是,作为处方药终端受众的普通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从权威部门获取权威机构审核的处方药信息,对所用药品处于无从知晓的状态。
建议:
第一、加快网络药品交易立法,促进线上就医购药的安全、规范对接
2017年,国务院取消了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许可,随着行政许可的取消,监管部门也暂时关闭了第三方平台准入的大门。从2017年年初至今,我国网络药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市场再无新的进入者。在疫情期间,民众对于在线购买药品的需求急剧增加,而疫情带来的人们就医购药习惯的逐步变化,使得规范、安全的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再次引起人们关注。应当加快网络药品交易立法,加强监管力度,使具备综合用药指导服务能力、用药安全保障能力的互联网医院平台、在线交易平台等在有效的监管下,合法、有序地进入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互联网医院+处方药”是新的医药服务模式,不同于传统医药电商模式。具体的做法:一是通过系统对接医院电子处方,保障流转至社会零售药店的处方的真实性、合规性;二是保障外配处方药品供应与医院药房同品、同质、同价;三是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对接平台内药店经营者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患者、处方、药品信息追溯链条,实现外配处方药品供应的可溯源;四是打造“云处方+云药房”的多点对多点模式,并通过微信、小程序等互联网应用在不增加患者药品费用的前提下,自主选择取药网点或者配送到家服务,进一步实现便民惠民。
第二、运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对药品实现全程监管
通过立法对药品追溯进行约束和规范,实施药品一物一码序列化管理,以及药品信息在交易时的电子化记录和验证,以最终实现处方药在全供应链的信息化追溯,并推动药品信息线上化、公开化、透明化。加强政府部门与互联网平台数据共享,加大药品信息共享平台开放力度,支持平台上线运行全国一体化或分地域的药品信息及药品安全事件共享服务系统。
第三、加强对处方药信息的规范管理和宣传
药品是特殊商品,处方药不能在大众媒体发布广告,只能在监管部门指定的专业媒体上发布。但由于药品描述中专业术语较多,民众难以理解,大多选择从未经审核的网络留言、评论中获取信息,导致占上市药品种类75%的处方药难以为民众正确认识和了解。为此建议:建立由药品和卫生管理部门直接管理、专业学会协助管理的权威处方药信息平台,由专业学会组织临床专家对处方药的使用进行科普性介绍、病例分析等,增强对民众对处方药的药理药性的正确认识,正本清源,让民众有机会获得关于处方药的权威而易懂的信息。
将川渝中医药一体化发展纳入国家发改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编制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促进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战略之举。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明确提出,今年将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实施,促进重庆市、四川省通力协作,加大成渝地区发展统筹力度,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加强交通、产业、环保、民生政策对接,共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培育形成新动力源。
巴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中医药资源丰富、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发展中医药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作出系统谋划和周密部署。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发﹝2019﹞43号)印发,文件指出,规划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鼓励在服务模式、产业发展、质量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建成一批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促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院士评选等加大对中医药人才的支持力度,在中医药重点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一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四川省委省政府、重庆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川派中医、川产道地药材在国际国内有着重要的影响,两地在推动中医药发展上有着频繁的交流和深厚的合作基础,具备中医药一体化发展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为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中医药全面协调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两地在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实现中医药资源优化配置、优势集成和互补,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新的发展活力,特建议提出将川渝中医药一体化发展纳入国家发改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编制并予重大项目支持。
具体建议:
第一、建设川渝地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
将建设川渝地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争取重大政策布局和倾斜支持。促进川渝中医药管理体制,医保支付、价格形成等保障机制方面大胆改革,在服务模式、产业发展、质量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
第二、建设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中医医疗中心
川渝地区中医药医疗和科研优势突出,始终处于西部引领地位,在国际国内有着重要的影响,具有布局建设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的良好基础,可形成辐射川渝滇黔的中医医疗服务集群,带动西部中医医疗、科研、教育等全方位发展。
第三、建设川渝中医药科技创新高地
支持两地中医药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深度合作,共同建设“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研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通过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支撑,形成一批有国际推广运用前景的重大疾病防治方案,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等,形成中西部中医药科技创新高地。
第四、建设川渝中医药产业经济共同体
依托川渝中药材资源优势,规划中药材生产布局、规范中药材种植生产、品牌打造和产业集成,建设川渝中药材产业经济带,全面推进川渝两地中药材种植规模化、过程标准化、生产加工装备化和营销网络立体化,提升药材标准,形成以产业化、规范化为特色的川渝中药材产业集群,实现中药材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三份都是跟中医药有关的,四川中医药要有所作为。”曾芳委员怀揣中医人的使命与期盼,聚焦中医药发展,为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做出积极努力。
(文、图/曾芳 编辑/王其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