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10月25日,全国中医药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批示,孙春兰副总理出席会议并讲话。
威尼斯98488师生第一时间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中医药工作的关心关怀,转化为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进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动力和行动自觉,主动思考,积极谋划,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谢春光:全国中医药大会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意见为中医全方位开展医疗、科研、人才培养等提出了努力方向,让我们备受鼓舞。我们将:一、精准靶点,提升重大疑难疾病诊治能力。充分利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和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门诊诊疗服务,进一步扩大中医药对重大疑难疾病的诊治研究范围。二、立足疗效,优化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整合资源,将疗效确切的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医疗技术、中药特色制剂、中医特色护理进行优化提升,开展围绕疗效的临床研究。对五个国家区域诊疗中心进行中医药临床能力提升再造,发挥区域专科引领作用。三、行业引领,助力基层中医药能力提升。充分发挥四川省中医龙头医院的作用,积极响应国家“人人享有中医药服务”号召,持续推进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带动基层医疗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四、以人为本,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强院战略,进一步加强医院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名中医工作室”及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内涵建设,实施国家、省、院三级名中医建设工程。推进部省级以上教学团队建设。 五、传承创新,加快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以获批的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项目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学术传承。建设国内一流的临床新药研究平台(GCP中心)和全国糖尿病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基础医学院院长冯全生:感触万千,感受良多。一是传承发展是根本。中医药从古至今,传承是永恒的主题,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基础医学院正在牵头建设学校的中医学术传承中心,充分发挥中医传统学科优势,以工作室为载体,以团队传承为建设内容,传统传承与现代传承、经典研究与活态传承、人才培养与学术道术相结合,同时开办中医学传承特色班,建设系列传承教材,将师承教育融入高等院校教育,推动建设具有成中医特色的传承型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守正创新是灵魂。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必须要守正,保持自身理论精髓与论治体系,保持以纯中医取得疗效的根本。因此,守正“姓中”,不仅要有中医学术研究的自律遵循,也需要进行遵循中医药自身特点与规律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与医疗模式的改革探索。基础医学院将一手抓传承,一手抓创新,通过建设PI创新团队,整合国内外专家、中西医学科、老中青队伍,就是研究模式与平台创新的探索。中医药的发展任重道远,中医药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药学院院长傅超美:中药学“一流学科”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意见》,一是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夯实现代中药人才培养阵地。学院将深化“复合-创新-应用”三类型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中药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与澳门大学、奥塔哥大学等境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力度;扩大外籍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规模,辐射学科影响力。二是培引杰出科学家与创新团队。加强高端人才引育,造就院士级领军人物与学术大师,加大“四青”人才培养力度,大规模选派中青年教师赴海外一流院校进修深造,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创新团队。三是打造中药资源系统研究学术高地。高水平建设西南特色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道地中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聚焦中药道地性“性-效”关系研究、中药“毒与效”多维评价与整合分析等关键基础科学问题,集中优势资源,加强交叉融合。四是聚智创新带动西南地区发展。将围绕四川千亿级中药产业发展目标,聚焦西南道地药材全产品链开发、名优中成药大品种培育与大健康产业开发,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1-2个单品百亿规模的大产业。
眼科学院/眼科医院书记、院长段俊国:全国中医药大会的召开,《意见》的发布,标志着中医药发展步进入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指示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根本原则和工作方向。意见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对中医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对国家、民族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空前高度的概括和战略表述,是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自己将加强学习习近平对中医药的系列论述,深刻领会意见精神,以中西医结合眼健康工程为抓手,围绕中心工作把眼科学院/附属银海眼科医院的教学、科研、医疗、产业做大做强,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科技处处长刘友平:将在以下方面贯彻落实《意见》:一是进一步推进学校中医药科研的传承和创新。重点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组织工作,加强基金的针对性培训,实行精准帮扶,切实提升中标率。切实落实“杏林学者”学科人才科研提升计划国家级人才项目孵化池,培育40岁以下SCI高被引青年学者。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建设。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的作用,形成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中医药智能装备新的学科高峰。二是进一步加强各级科研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水平科研平台内涵建设,完善共享机制,注重资源整合,强化各平台之间联合协作和设备技术的共享开放。进一步加强以中医药创新研究院为主体的公共开放平台建设加大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采用“行业+企业+高校”协同共建模式,以各级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园等为基础,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公共科研平台建设和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全面提升科研基础条件和水平。 三是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权益保障机制,赋予广大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更大的自主权。围绕促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目标,建立人才共育共享共用机制、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搭建科技成果承接转化的快速通道,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高永翔: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学校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医药国际教育面临机遇与挑战。一是建立公认的、有话语权的评价体系。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加强中医药标准化体系建设。标准化的第一步,是规范化,客观化。合理借鉴现代生命科学,客观诠释中医的科学内涵。 二是中医国际教育授人与渔。继续办好葡萄牙分校,大湾区粤澳产业园澳门国际学院,在按语系、按区域筹建法国分校,南非分校,意大利阿维森纳中医学院合作办学。积极争取国家汉办新的孔子学院,孔子中心的增列工作。三是强化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学校继续推进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澳门大学、太极集团强强联合,共同打造世界顶尖的中华医药创新高地。加强与世界一流知名高校合作,合作办学,联合科研。
教务处副处长王世宇:深受鼓舞,深刻地感受到中医药即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作为教育教学的管理人员,也更加迫切地感受到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重任在肩。一是坚守与变革并重,优化面向大健康的专业布局。遵循中医药学术特色,回归经典,坚持通人文、重经典、强能力的培养理念;遵循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回归传承,坚持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回归临床能力,坚持中医思维贯穿培养过程的始终。深入推行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制度,夯实经典,提升中医思辨素养。围绕中医药“五种资源”和健康中国需求,优化中医药特色专业设置和学科体系。二是推动“质量革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中医药人才培养2.0计划,深入推进中医学九年一贯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探索国医书院育人模式,创新中医药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新医科”建设内涵和路径,推动卓越中医药人才培养走向国际前沿。引导全校教师投身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课程改革与学习方式变革。三是营造教育生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与自我成长氛围,搭建学生学习与发展平台,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体系。全面推行“辅修”专业,提升综合技能的发展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临床医学院 17级中医学4班学生陈星宇:《意见》的发布,不仅严格把控中医药平台,让中医药更现代化、数字化,更让中医更好地发挥优势,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融入进人民的生活,中医药体制的健全不仅给中医药学子更大动力和更好平台,让我们对未来更加清晰,也让我们有了压力和使命感,让我们更加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坚定了对中医的信心,更加坚定传承中医药事业。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