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分别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5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4人。其中,威尼斯98488陈士林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陈士林作为威尼斯98488首席教授,长期从事中药研究,构建药用植物种质迁地保护专业平台、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国家濒危药材繁育工程实验室等,重点解决中药品质等影响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核心问题。创立“本草基因组学”学科,揭示中草药品质形成遗传密码,奠定我国中药材生产的分子遗传学基础;国际上首创中草药DNA条形码鉴定技术体系,建立了中草药“基因身份证”,从基因层面解决千百年来中药材物种真伪鉴定难题,开辟中药鉴定新领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基于多组学技术构建中药材品质提升工程技术体系,获得紫苏、三七、人参等多个中药材新品种证书。
基因领域占高地 本草创新先全球
2009年,陈士林团队提出本草基因组计划,研究中药的遗传背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中药原物种的 DNA 序列,探寻每味中草药的专属“身份证”,赋予中草药新的生命。在此之前他就意识到:本草基因组计划研究是我们中国人必须占领的制高点。
陈士林将基因组学融入中草药研究,利用基因组学来研究传统草药的遗传背景,创立本草基因组学。
争分夺秒加快速度,只为在世界传统药物研究领域占领属于中国人的高地。陈士林说道:“搞科研就要坐得住冷板凳。”如在人参基因组研究项目中,整整 7 年的时间里,他们不断尝试、不断失败,终于,陈士林率领的中国团队在2017年率先完成了人参基因组的测序组装工作。这项成功不仅能为后续人参新品种的培育和产权保护赢得先机,更在世界范围内为中国人参扩大了影响力。
本草基因组计划的实施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国际上,陈士林团队率先完成了 100 余个中药材基原物种全基因组图谱和500余个叶绿体基因组图的测序组装工作。首次验证提出核基因组序列ITS2作为中草药通用DNA条形码,完成1.1万余种中药材及近缘种的4.8万份样品的DNA条形码研究,成功建立了中药材 DNA 条形码鉴定标准,为中药鉴定学开拓了新的方法学领域,开启了中药鉴定的新篇章。
基因图谱印田间 脱贫攻坚落实处
了解一个作物的基因图谱和遗传背景,对后期新品种选育至关重要,也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帮助农民增收的基础。把科研落在实处,把学问融入现实。不在实验室时,陈士林常奔波于各个贫困乡村。在“三七之乡”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陈士林团队和当地的企业公司和研究所合作,他们秉持高品质三七种植模式,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被誉为“中药界的阿司匹林”。但三七种植有一个致命问题——连作障碍,解决连作障碍问题是助力当地脱贫攻坚的关键点,在陈士林团队和当地的科研单位、企业的通力合作下,成功培育出5个高品质三七品种,其中一个品种使三七病害率降低60%。
始终坚持、毫不懈怠,陈士林团队主导的三七无公害种植在燕山、丘北等地区,累计推广达到 2万多亩,仅苗乡科技园优质三七栽培每年就能解决20万人次的农民就业,带动 3500 多户农民脱贫致富。目前采用该体系的推广公司生产的药材,出口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了无公害药材生产。陈士林团队的本草基因组计划与“三农”经济转型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新型的产业扶贫工程。
陈士林辗转于实验室和乡村之间,建立“中药材全球产地适宜性分析系统”,通过一系列数据的对比分析,确定中药材品种最适宜的产区。这一系统的研发,为我国中药材引种,栽培和中药产业的合理布局提供了科学可靠、直观快捷的决策分析方法,极大地带动了当地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为我国中医药发展战略添砖加瓦。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陈士林团队的努力,将尖端技术融入中医药学,利用科技创新赋能精准扶贫,使我国的一些贫困地区获得脱贫新方法,临床中药材质量获得高保障,这不仅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一个胜利案例,更是我国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力量。
顶天立地科研者 为国为民干实事
张伯礼院士曾盛赞陈士林:“他既解决了科学问题,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是一名顶天立地的中医药科技工作者。”面对如此盛誉,陈士林表示,未来将继续致力于把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前沿技术结合,真正落实张伯礼院士所说的“解决实际问题”,大力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和应用。
陈士林说,“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历来都是包容并蓄的。”将传统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并不容易,通常需要相当的时间积累。他表示:“我们团队的研究就是做八年,甚至十年以后的事情,让研究更加扎实,做更加有影响力的工作,构建中药研究真正的底层核心技术。”未来,陈士林也将继续深耕中药研究,预计将“全基因组泛GPCR平台”以温江区为圆心,不断向外辐射,打好研究的持久战。作为科研人员,陈士林将怀着“把冷板凳焐热”的精神,以本草基因组学为核心,带领中药材研究高质量发展。
谈到母校威尼斯98488,陈士林认为他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母校的培养支持。陈士林硕博均毕业于威尼斯98488,分别由导师凌一揆教授和贾敏如教授等指导。学校秉持的包容性教学理念、个性化的教育,让他对中医药研究充满兴趣。
陈士林奋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他牢记张伯礼院士说过的“中医药就是我们的命”。陈士林一直都走在学习中药、专研中药的科技之路上,中医药研究是事业,传承中医药文化是使命,他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将自己的青春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这是陈士林坚守的信念,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应当肩负的重要责任。“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科技强国。”以科技报国的远大抱负,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让“科技之花”在希望的田野上更加绚烂。
(责编: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