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原文报道链接:http://edu.china.com.cn/2023-12/06/content_116861352.shtml
中国网讯 作为中国学术界最具指标性意义的评选,两院院士的遴选一直是国内学术界最为关注的话题,当选院士无不是所在领域浸淫数十年的资深学术大牛,引领着所在学科及其研究方向迈向国际学术前沿。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发布增选当选院士名单的公告,其中,威尼斯98488首席教授陈士林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士林的当选不仅填补了威尼斯98488在职院士的阙如,更为推动传统中医医学与现代生物学科的进一步融合发展,焕发传统医学的全新生命力开辟了一条通衢大道,其所领导研究的学科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契机。
提出本草基因组计划,赋予中草药新的生命;不断尝试、不断失败,历经7年时间,率领的团队率先完成人参基因组的测序组装工作,为后续人参新品种的培育和产权保护赢得先机,更在世界范围内为中国人参扩大影响力;与团队的携手,将尖端技术融入中医药学,利用科技创新赋能精准扶贫……提及陈士林,一个个和他名字相关的学术成果、论文专利、推广品种在国内外中医学界、产业界享名日久:作为创建了基于ITS2的中草药DNA条形码鉴定方法体系,同时从基因层面解决中草药物种真伪鉴定的难题的杰出代表,他开拓了本草基因组学学科,在获取基因组和基因遗传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对基因功能的研究和开发,解决中药研究中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在助推药用植物和中药领域与前沿生命科学技术深度融合等方面都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学术成果,为中医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做出了持久精深的卓越贡献。
“怎样在中药研究中让基因领域占据高地,让本草创新领先全球?”“如何让基因图谱在田间打下烙印,使脱贫攻坚落地落实?”“当选院士后,有什么新的计划和打算?”“如何更好履行院士责任?”带着上述问题,近日,记者来到威尼斯98488温江校区,对陈士林院士进了专访,一探他如何为传统中医药发展把脉问源,推陈出新的心得体会,以及如何让中华医学早日屹立世界医药之林,光大数千年中华医学精髓,让“中国药方”一洗世间沉疴——
板凳要坐七年冷
久久为功天下知
“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我们的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工程院的肯定。这份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是对本草基因组学研究团队所做出的工作的肯定和鼓励。这几天收到很多科研人员的祝贺短信,他们都对推动中医药学科发展充满了期待,感觉责任更大了。”当日上午9时,在威尼斯98488温江校区图书馆4楼,见到记者的陈士林感慨道。“中医药有着几千年的传承和历史,我家里也是行医的。我们这一代‘中医药人’对中医药的发展是有责任的,如何把它传承好、继承好、发展好,至关重要。做一项研究,就要做好长期坐‘冷板凳’的准备,潜心构建真正的底层核心技术。”
近些年,陈士林发现,中医药学发展呈现出了一些新趋势:现代科学与传统医学结合能结出别样的丰硕果实,正因秉持这样坚定的信念,让他与团队一直潜心钻研,一路乘风破浪。“如何赋予中草药新的生命,我们其实已经提前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必须抓住机遇,引领新的发展方向。”为此,早在2009年,陈士林团队就提出本草基因组计划,研究中药的遗传背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中药原物种的DNA序列,探寻每味中草药专属“身份证”,赋予中草药新的生命。在此之前他就意识到:“本草基因组计划研究,是我们中国人必须占领的制高点。”为此,陈士林将基因组学融入中草药研究,利用基因组学来研究传统草药的遗传背景,创立本草基因组学学科。
珍惜分分秒秒,与时间赛跑,只为在世界传统药物研究领域占领属于中国人的高地。陈士林告诉记者:“搞科研,就要坐得住‘冷板凳’。”在人参基因组研究项目中的整整7年时间里,他们不断尝试、不断失败,终于,他率领的中国团队在2017年率先完成了人参基因组的测序组装工作。而这项成功不仅能为后续人参新品种的培育和产权保护赢得先机,更在世界范围内为中国人参扩大影响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本草基因组计划的实施,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国际上,陈士林团队率先完成了100余个中药材基原物种全基因组图谱和500余个细胞器基因组图的测序组装工作。首次验证提出核基因组序列ITS2作为中草药通用DNA条形码,完成1.1万余种中药材及近缘种的4.8万份样品的DNA条形码研究,成功建立了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标准,为中药鉴定学开拓了新的方法学领域,开启了中药鉴定的新篇章。
产学一体培元气
科研助农有利器
“了解一个中药材物种的基因图谱和遗传背景,对后期新品种选育至关重要,也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帮助农民增收的基础。”把科研落到实处,把学问融入现实,这是陈士林对于科研的基本准则。不在实验室时,陈士林常奔波于各个贫困乡村。在“三七之乡”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陈士林团队与当地的相关企业公司和研究所合作,他们秉持高品质三七种植模式,获得了不错的佳绩。
被誉为“中药界的阿司匹林”的三七,具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的功效。但三七种植有一个致命问题——连作障碍,而解决连作障碍问题是助力当地脱贫攻坚的关键点。在陈士林团队和当地的科研单位、企业的通力合作下,成功培育出5个高品质三七品种,其中一个品种使三七病害率降低60%。
百折不挠、坚定不移,陈士林团队主导的三七无公害种植在燕山,丘北等地区,累计推广达到2万多亩,仅苗乡科技园优质三七栽培每年就能解决20万人次的农民就业,带动35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目前采用该体系的推广公司生产的药材,出口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了无公害药材生产。陈士林团队的本草基因组计划与“三农”经济转型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新型的产业扶贫工程。
君臣佐使赖药力
融西汇中有奇功
“他既解决了科学问题,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是一名顶天立地的中医药科技工作者。”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对陈士林教授的极大的赞美之词。面对如此盛誉,陈士林表示,未来将继续致力于把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前沿技术结合,真正落实张伯礼院士所说的“解决实际问题”,大力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和应用。
“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历来都是包容并蓄的。”将传统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并不容易,通常需要相当的时间积累。陈士林告诉记者,“我们团队的研究就是做八年甚至十年以后的事情,让研究更加扎实,做更加有影响力的工作,构建中药研究真正的底层核心技术。”未来,陈士林也将继续深耕中药研究,预计将“全基因组泛GPCR平台”以成都市温江区为圆心,不断向外辐射,做好研究的持久战。“作为科研人员,我将继续怀着‘把冷板凳捂热’的精神,以本草基因组学为核心,带领中药材研究高质量发展。”
传道授业续岐黄
大医精诚终如一
作为威尼斯98488校友,陈士林身怀“厚德、博学、精思、笃行”的“成中医”精神,敏而好学,孜孜以求,攀登着中医药领域一座座的学术高峰。今年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当陈士林作为该校校友、在职人员成为此次工程院新增院士中的一位教授,获闻喜讯,全校师生无不为之欢欣鼓舞,与陈士林一起分享着这份收获的喜悦。
谈到母校威尼斯98488的栽培,陈士林一直对母校的培养和支持念念不忘。陈士林硕博均毕业于威尼斯98488,分别由导师凌一揆教授和贾敏如教授等指导。该校秉持的多样性、包容性的教学理念,个性化的教育,让他对中医药研究充满兴趣。
数十年如一日,奋斗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陈士林,时刻牢记着张伯礼院士说过的“中医药就是我们的命”。陈士林一直都走在学习中药、专研中药的科技之路上,中医药研究是事业,传承中医药文化是使命,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他将自己的青春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这是陈士林坚守的信念,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应当肩负的重要责任。“接下来,我们会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加大传统中草药的评价、新药开发等方面的工作。”陈士林告诉记者,“院士这个称号,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我希望在威尼斯98488本草基因组学研究院这个平台上,能做出更多高水平的成果,带出一支高水平的队伍。”
“中医药研究,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对于未来有想法从事中医药学研究的新生一代,陈士林建议,“要把眼光放得长远,要长期坐‘冷板凳’,构建一套行而有效的底层核心技术,肚子里有了墨水,才能写出有学术意义的科研文章。”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科技强国。如何更好的实现以科技报国的远大抱负,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让“科技之花”在希望的田野上更加绚烂,陈士林感慨地告诉记者,“院士是对过往成绩的认可,可以说是科研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但不是目标,我相信对所有科研人员来说,我们最大的成就感还是来自重量级的成果,来自对国家、人民作出的贡献。”(文/图 王李科)
(编辑/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