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中国中医药报》报道链接:https://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26376
中药川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自古便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临床疗效显著。四川是我国川芎种植规模最大、产量最多、道地品质公认的地区。
当前,川芎兼具保健、食用、日化等多种用途,展现出较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逐渐成为中药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品种。
道地优势显著
川芎自古以川产者质优效佳,宋代《本草图经》云川芎“以蜀川者为胜”,为历代本草、医家所公认。
四川省川芎品牌优势显著。四川拥有全国通过认证的川芎GAP基地2个,拥有“都江堰川芎”“彭州川芎”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获批组建“彭什川芎现代农业园区”“川芎之乡”“中国(敖平)川芎特色小镇”“四川省川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机构。
四川省川芎资源位居首位。四川历来为川芎的道地产区,以彭州、都江堰、什邡、眉山等地为主产区。四川种植川芎历史悠久,是全国实际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大的区域,产量常年占据全国95%以上,拥有“中国川芎第一镇”之称的彭州市敖平镇,生产面积3万亩以上,年产8000吨以上。
应用价值巨大
川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有“血中气药”之称。它临床使用频率高、用量大,仅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含川芎的中成药制剂就有245种,包括川芎茶调散、通脉颗粒、速效救心丸等大品种。川芎常用于心脑血管病和妇科病的治疗,对于偏头痛、血瘀气滞型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
川芎大健康产品开发价值大。现代研究表明,川芎具有良好的镇痛、抗炎、抗氧化、抗抑郁、抗衰老等功能。以增强免疫力、美容、改善睡眠、辅助降血脂等为功能的保健食品不断涌现;以润肤、美白为主要功能的化妆品数量逐渐增多;以川芎为基础的药膳、酒饮在产区逐渐形成特色。此外,基于川芎的香疗产品、日化产品等开发力度逐渐加大,显示出川芎较高的衍生价值。
川芎全身具有丰富的综合开发潜力。川芎苗叶古称“靡芜”,在产区常作为蔬菜食用且开发有川芎茶、川芎面、川芎香料等产品,并以蔬菜出口至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地;其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与药材相似,也可作为川芎牙膏、洗发水、面膜等日化品原料,还可作为家畜青饲料。
突破技术瓶颈
重金属镉超标问题需引起重视。川芎镉检出量最高可达1.49mg/kg,最高超标约30倍,远超2020年版《中国药典》标准、欧盟标准,严重制约了川芎的绿色生产与出口贸易。土壤污染、农投品施用不当加之川芎镉富集性,造成川芎重金属镉超标严重、质量参差不齐。镉超标带来的质量与安全性问题仍是阻碍川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技术难题。
精深产品开发仍需加强。目前川芎的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药用,产品体系仍以中药材、中药饮片及配方颗粒、中成药为主,其他衍生产品形式较为单一,且产品附加值较低。在综合利用方面,川芎及其非药用部位川芎苗在其产区具有较长的食用历史,但川芎尚不属于食药物质,笔者建议开展将川芎幼苗纳入食药物质目录的基础研究,拓宽产业空间。
激活产业链条
川芎作为川药的核心代表,在“振兴川药”过程中担当重要历史使命。近年来,国家层面积极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乡村振兴,四川省正在进行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川芎应抢抓政策红利,形成以川芎种植、初级加工为第一产业,精深加工、产品研发为第二产业,以康养保健、文旅服务为第三产业的全产业链联动新型产业体系。
做“精”农业。加速建立川芎科技小院、川芎研究院等创新科技平台,重点研究解决川芎重金属超标、种质易退化等生产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做好川芎良种选育、绿色生态种植等并形成示范推广,从源头保障川芎药材优质性与安全性。加强政策引领、深入开展系统研究,鼓励企业将生产车间建在种植基地,实现川芎产地趁鲜加工与炮制一体化。
做“强”工业。强化川芎源头质量建设,积极推进川产道地药材川芎全产业链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提升示范工程研究,系统建立川芎“三标准、五规范、二体系”,提升川芎产品品质与质量;培育领军龙头企业,推动川芎产品工业制造的数字化转型,提高生产规模与质量一致性;重视精深加工,将经典名方二次开发、名老中医验方、重大疾病的防治相结合,推动川芎新药的研制开发;组建川芎产业联盟,支持产学研结合,加快川芎大健康产品研发。
做“特”第三产业。结合乡村振兴和生态康养,深化校地企合作,打造川芎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注重川芎道地产区历史文化内涵挖掘创新工作,打造川芎主题康养小镇、文旅示范园区,加快推进中药材(川芎)博物馆、康养馆、主题民宿等“文旅+农业”融合项目。
(编辑/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