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中国新闻网报道链接: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zw/9993673.shtml
新闻发布会现场。 岳依桐 摄
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20日在成都举行《天回医简》整理出版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天回医简》或为失传的扁鹊医书,从考古发掘到整理出版,历经十年。
医简被整理为《脉书·上经》《脉书·下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犮理》《刺数》《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经脉》与《疗马书》8部医书,涉及医学理论、治法、成方制剂文献等内容,构成了一门系统的医学体系。该书公布了医简的红外扫描图像、可见光彩色图像、反印文图像、释文注释及髹漆经脉人像的高清影像,还附有翔实的整理说明、室内清理揭剥示意图、髹漆经脉人像的彩绘线图等。
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介绍,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考古工作者对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的一处西汉时期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掘4座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其中3号墓北部底箱发现大量西汉时期简牍,出土简牍最终以发现地点及简文内容命名为“天回医简”。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介绍,经过细致整理,发现竹简应是一部古代医学著作,并发现一个叫“敝昔”的人名,而“敝昔”就是扁鹊。医简内容大多是讲色脉诊及针灸原理的内容,与扁鹊医学一脉相承,还发现了关于“五色脉诊”的内容,这正是扁鹊医学最突出的标志。“经过反复求证,研究团队证明了‘天回医简’确为扁鹊仓公所传之医书,汉景帝时由齐鲁传入蜀地,是汉代的主流医学。”
值得一提的是,“天回医简”中许多内容历久弥新,有很多常见病的配方依然具有价值。柳长华举例道,比如《治六十病和齐汤法》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成方制剂专书,记载了治疗风、痹、瘅、消渴、伤中等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105首医方,侧重于制剂的制作方法。其中的药物制剂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和规范,对方剂组成、药物炮制、成药的修制方法、服用方法及禁忌等,都有详细记述,特别是对复杂制剂的工艺流程,叙述不厌其详,可见其重在指导成药的生产过程,保证制剂的品质。
“中医讲究古方今病不相能也,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柳长华说,日前出版的《天回医简》公布了医简记录的全部医方,其中一些方子立意别开生面,其临床应用潜力尚待进一步研究。“希望通过加强对‘天回医简’的系统性研究,推动中医药理论创新,并运用到临床上,探索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也让更多民众了解我们自己的医学文化,提高文化自信。”
新闻发布会现场。 岳依桐 摄
四川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濮新表示,“天回医简”涉及中医理论、症候治疗以及针灸、脉诊等中医学的多门学科,说明中医至少在汉代以前就已走向独立发展的轨道,对于探究中医学理论演变和传承发展规律、系统梳理中医发展的学术脉络、复现澄清早期医学文化基因等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出土的完整经穴漆人俑,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与墓葬出土经脉医书相对照,对研究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霍文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