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年10月10日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链接:https://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09129
内容:
今年7月,我应邀到四川成都参加“第四届四川省十大名中医”的评选工作,与一位老友叙旧聊天,他是当年成都中医学院(现威尼斯98488)的首届毕业生。他向我讲述了当年成都中医学院的一些往事,我听后感慨万千,兹记如下。
建院背景及招生情况
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北京、成都、上海、广州建立四所中医学院。在成都中医进修学校的基础上创建成都中医学院。当时这四所中医学院为卫生部直属的中医学院。
同年9月1日,在四道街成都中医进修学校的原址举行成都中医学院成立大会暨首届学生开学典礼,大会上宣读了任命书,任命李斯炽先生为院长,张华为副院长兼党委书记。
当年报考成都中医学院的有三类人员:一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占多数;二是西医毕业后工作三年以上的西医医生;还有很少一部分是中医师。
当时华西医科大学、重庆医学院都与成都中医学院争生源。成都中医学院第一任负责人兼党委书记张华是从西南军政委员会调过来的一位军队卫生界的老革命,很能干,又特别会讲话。他对众多高考生宣布,报考成都中医学院的,毕业后可以留在学院从事医疗教育科研或管理工作。一些同学听后,就改填了高考志愿,于是当年有120个人考入了成都中医学院,分为3个小班。
成都中医学院是六年制。到1962年,第一届学生毕业的时候,一部分学生被打成右派劳动改造去了,一部分学生留在学院或成都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地、市、州或者县里。
成都中医学院刚开办,没有中医教材和辅导资料,甚至连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都没有,老师们就拿着《黄帝内经》《伤寒论》和《医宗金鉴》等几本中医经典古籍上课,要学生背诵《药性赋》和《汤头歌诀》。这些中医书籍多数是艰涩深奥的古文,难学难懂。
当时成都中医学院没有西医老师,西医课程全部使用华西医科大学的教师和教材,他们教学经验丰富,因此一部分同学更喜欢听西医课。这些西医教授有的是民国时期的医学专家,有的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他们来讲课时,西装革履,打着领带,风度翩翩,讲生理、病理、解剖和临床各门课,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当时定的原则是,六年中,三年学中医,三年学西医。日语是必修课,当时中医界认为,日本的中医继承得很好,所以必须学习日语。俄语和英语为选修课,当时中苏关系友好,所以俄语排在英语的前面。那时学院的条件特别艰苦简陋,资料和讲义都是用蜡纸在钢板上刻字,然后用油印机一张一张印出来,印完后满手黑油墨。当时刚建校,木头课桌和木头长条板凳都是刚做好的,有的油漆还没干,一坐上去油漆就粘到了裤子上,于是有学生写了一首打油诗,道:“学生何其苦,板凳粘屁股。”
名师璀璨,名医迭出
当时成都中医学院没有中医教授,也没有专业中医教师,学院就从四川省各地选调名医来任教。这些名医多数是自己开诊所或者在自己药铺里坐堂行医的基层民间中医,医术很高,治病堪称大家,但并没有在大学里当过教师,缺乏现代教学经验,只习惯于传统中医师父带徒弟的方式。他们要么长衫马褂,要么不修边幅;上课的时候想怎么讲就怎么讲,讲到哪儿是哪儿;讲高兴了,打了下课铃还接着讲,全然不管学生们上不上厕所。还有的中医老师讲课时抽着烟卷,有些城里的学生便觉得这些老师是“乡巴佬”。他们有的人讲课水平虽不高,但看诊很厉害,也有的人课讲得特别好,尤其是讲临床效验医案,生动有趣,学生们格外喜欢听。
当时的成都中医学院可谓藏龙卧虎,名医荟萃。如首任院长李斯炽,早在民国时期就是一代天府名师,桃李满天下。他原是四川国医学院的院长,主讲《黄帝内经》。更有享有“邓伤寒”美誉的邓绍先先生、教针灸的蒲湘澄先生、教中医基础的侯占元先生、在成都有“卓半城”美誉的妇科专家卓雨农先生、给毛主席当面献《子午流注图》的吴棹仙先生,《金匮要略》大家王渭川先生,脏腑学说的刘耀三先生……这些赫赫有名的中医大师如群星熣灿,其高超的医术誉满省内外。后来为了创建中国中医研究院和北京中医学院,从四川和江苏调一批名医进京,当时成都中医学院的一些名医就奉命调到北京去了,其中包括蒲辅周等。
成都中医学院首届毕业生虽不到百人,但出了一大批名医大家,包括国医大师郭子光、刘敏如和段亚庭,及一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和四川省名中医。现在,还有一些名医在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开诊所,享誉海外。
1958年,成都中医进修学校并入成都中医学院,原四道街校址交给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使用,而成都中医学院迁至成都市通惠门外新罗路13号原成都医士学校旧址,即现在的十二桥校区。1956年至1959年,成都中医学院曾受卫生部委托举办三年制西学中班,结业证书由卫生部部长李德全(冯玉祥将军的夫人)和成都中医学院院长李斯炽两人签章。云南的国医大师张震就是这个班毕业的。
(文/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陈珞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