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川观新闻报道链接:https://cbgc.scol.com.cn/news/3641045?from=iosapp&app_id=cbgc
主角名片:
陈绍宏,男,1942年4月生,山东潍坊人,威尼斯98488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博士后指导老师,第四、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师承指导老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6年被省人民政府评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2017年被人社部、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局评为首届“全国名中医”,2022年7月,被评为全国第四届国医大师。
7月21日,全国第四届国医大师名单出炉,在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位中医翘楚中,威尼斯98488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陈绍宏名列其中。他也是我省第四位获此殊荣的中医大师,也是全省首位中医急诊界国医大师。
说起中医,人们常会想到治慢病、治未病,但中医在治疗危急重症上的作用,却少有人知晓。从医55年的陈绍宏把绝大部分时间用在了中医应对危急重症治疗的传承与创新上。他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中医急诊管理新模式,在他的传承创新下,运用中医药救治的危急重症患者数以万计,他创新研发的中风醒脑液,大幅度降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填补了中医药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当新冠肺炎来袭时,作为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专家组首席中医专家,指导制定出了共9版四川中医药防疫指南,为疫情防控贡献出一份中医力量。
“中医药博大精深,我在其中只是做了一些工作,中医药治疗危急重症路还很长,我会将自己的经验传承下去,也希望今后能有更大发展,造福患者。”这是陈绍宏的心愿和努力方向。
选择
放弃清华,选择成都中医学院
与中医结下终身之缘,将一辈子奉献给中医药,始于陈绍宏少年时的家庭变故。在他10多岁时,母亲因肝癌病逝。他便立志学医,而且一定要学中医,弥补母亲过早离世的遗憾。
1960年,陈绍宏即将中学毕业,以他十分优异的学习成绩,班主任希望他报考清华大学。但一心想着学中医的陈绍宏,在5个志愿中把前4个都填上了成都中医学院,最后一个也报了北京中医学院。
当他拿到录取通知书时,老师和同学们都为他错过清华大学而遗憾,但他却十分坚定。或许正是他这股认准了就拉不回头的劲头,使他后来从医路上的脚步坚定而扎实。
入学后的陈绍宏一头扎进中医药学习里。“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学期中间到射洪县医院临床实习时的经历。”陈绍宏在射洪县实习时,师从知名的中医专家谢湘泉。看着每天老师对患者开出的几十个方子,几乎都是他在课堂里没学过的,这让自认为学习成绩不错的陈绍宏感受到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在跟师期间,为了记住老师开出的方子,他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来到菜地里背方子。在那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就背下了500多个经典方剂。“这些经典方子让我终生受益匪浅。”陈绍宏说,学到的不仅有经典的方子,更有老师对患者认真负责的态度。
6年的学校生活结束了,陈绍宏与同学们都面临着毕业分配。这时的陈绍宏再度做出了让人意外的决定——选择到甘孜州工作。最终他被分配到了稻城县人民医院,而这一呆就是10年。在高原呆了10年,他与爱人就两地分居了10年,那时从稻城县回成都至少要走3天,一年仅有的大半个月的探亲假,有6天在路上。“既然选择了艰苦,也就选择了牺牲。”那段时间,陈绍宏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为当地群众的治疗上,除中医治疗外,也采用西医方法,没有中药就开西药,只要对患者的康复有利。高原的生活十分单调,陈绍宏就把业余时间放在读书上,“我几乎买光了县新华书店里所有的医学书籍”,陈绍宏说。
科研
带头建立中医急诊管理体系
在中医界,儿科、骨科、妇科等通常比较“热”,而在急诊尤其是对危急重症的治疗上却有些“冷”。陈绍宏偏偏与这个“冷”较上了劲。
“过去,几乎所有中医医院的急诊都更像是一个‘摆设’,白天没人来,晚上就关上门。”陈绍宏说,那个年代的成都中医附院也是一样。
转变始自1984年,医院按照国家要求,要成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医急诊科,这时已调回成都、在成都中医附院内科工作多年的陈绍宏受命担任新成立的中医急诊科首任主任。对于他来说,在机制上中医急诊管理没有先例可借鉴,在业务上中医急诊治疗也没有规范的体系,在人员上院内医护人员都不愿来,陈绍宏面临巨大挑战。
凭借着在中医药方面深厚的基础和多年中西医结合的背景,陈绍宏向医院做出承诺,三年内打开中医急诊科的局面,建立起一支中医急诊队伍,用中医药方法治疗一两个急症病种。同时,他着手制定出中医急诊科的管理规范,急诊内科医护人员定编定员,外科医生半年轮换,急诊观察采用病房管理制……这些管理制度有些至今仍被延用。
“在急诊领域,西医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中医并非无所作为。”陈绍宏认为,在中医药里有的道地药材本就有着止血去痰,止咳生津等的功效,如果合理有效运用中西医各自优势,中医药在危急重症的治疗上大有可为。
作为全省中医医院首个急诊科,自成立后迅速进入了规范化运行中,陈绍宏一边完善着中医急诊制度,一边运用自己的所学不断创新着中医在危急重症的治疗方案和处方。
至今陈绍宏还清晰记得,1985年5月的一天,从省医院转来一位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因病人坚持不动手术,而保守治疗又止不住血,送到急诊科时,在不用升压药的情况下,血压都测不出来了。在不动手术的前提下,只能用全中医进行治疗,陈绍宏利用自己深厚的中医功底,根据患者病情,自创开出了甘草60克、人参30克处方,在熬制了500克汤药并让患者服下后,仅2个多小时患者止住了出血,血压也开始上升,入院第3天便恢复了健康。“人参具有补气生血功能,而甘草有止血的功效,两者相加起到了作用”,陈绍宏说。随着急诊科运用中医方式治疗危急重症的成熟与有效,前来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
不久前,34岁的赵刚(化名)专程来到医院看望陈绍宏,“没有陈老就没有我的生命。”赵刚说。时间退回到1988年,一位已有4个月身孕的37岁女士因支气管扩张引起大咳血,患者和家人询问过多家大医院,得到的答案都是一样,如果手术治疗,孩子就保不住,如果不手术,大人就有生命危险。全家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了陈绍宏。送来时患者的血色素仅4克,随时都有生命危险。面对没有先例的病例,陈绍宏根据经验开出了处方,仅过了两天,患者止住了出血,一周痊愈出院,5个月后生下了8斤重的宝宝,这就是赵刚。
创新
脑中风新药填补中医空白
十年磨一剑。陈绍宏首创的“中风醒脑液”从雏形到成药也经历了十年的时间。
在急诊患者中心,脑血管疾病是最为常见的,而脑中风又是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的病种。对于陈绍宏来说,中医药有没有办法治疗脑中风,自然成为他思考得最多的问题。
在继承李东垣“正气自虚”及张景岳“内伤积损”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陈绍宏提出了脑中风的基本病机为“元气亏虚为本,气虚生瘀、血瘀生痰、痰郁化火、火极生风”,并制定了“复元醒脑、逐瘀化痰、泄热熄风”的治法。用陈绍宏的话说,脑中风患者最需要的就是要最大可能保护未受损的脑细胞,减少患者致死和致残的可能性。
1986年,急诊科接诊一位昏迷的急性脑出血患者,陈绍宏便运用自己的理论,开出的有11味药材的处方,经过一个月的治疗,这名患者奇迹般恢复了健康,与患病前几乎没有两样,这个处方也成为中风醒脑液的雏形。
1988年,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课题研究正式启动。在随后的10年间,经过不断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处方由最初的11味减到7味再到4味。10年的时间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在不用脱水剂、利尿剂的前提下,单纯应用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中、重型急性脑出血患者125例,总有效率为82.40%。在项目验收时,以王永炎院士为首的专家组给出了为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开拓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的意见。
传授
年过八旬仍坚持每周4个半天门诊
平时,陈绍宏几乎每天上午7点半就会准时来到医院的门诊部看门诊。尽管已经年过八旬,但每周4个半天的门诊是他必不可少的安排。此外,他还有半天要给学生们讲课,传授自己的经验,解答学生的疑问。“我的身体还好,应该把所学的东西服务患者,把经验传给后辈。”陈绍宏告诉记者。
在生活中,陈绍宏是个非常低调的人,更多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和弟子们的交流上。从医55年,陈绍宏弟子遍及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地,不少弟子都已成为各地中医院的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
中医讲究师带徒,陈绍宏对弟子要求很严厉。“凡事从大局出发,从长远考虑,这是陈老的口头禅”,陈绍宏的弟子,威尼斯98488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卢云告诉记者,他的博士毕业论文,陈绍宏让他反复修改了19次,才让通过。在需要手写病历的那些年,作为住院医师,卢云在管床期间,常常因为一句话,一个字,都要反复书写10多遍,直到陈老满意为止。这种从严治学,从严带教,让卢云迅速成长为省内新一代中医急诊的领军人物。
威尼斯98488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金伟也是陈老的弟子之一,“能跟师陈老是我从医的荣幸,在陈老身上不仅学到了治疗的技术,更学到了做人的道理。”金伟还记得,2020年4月份,他作为中国援埃塞俄比亚抗疫医疗专家组的成员之一参与到海外抗疫援助工作中。刚到埃塞的当天晚上,他便接到了陈老的微信语音通话,帮助他对当地的疫情形势分析,给出自己的意见。后来才了解到,为了与他通话,年过八旬的陈老特地学会了使用微信语音。此后陈老经常通过微信通话远程指导他的抗疫工作,这让他时刻都能感到有坚强的后盾,身处异国他乡也能全身心加入到中医抗疫。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而我只是其中的一员,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热爱中医”,陈绍宏告诉记者,医学无止境,传承了几千年中医药也是一样,只要坚持守正创新,中医药在一定能发挥更大作用。
(编辑/霍文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