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年3月3日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链接:https://m.nbd.com.cn/articles/2022-03-03/2148111.html
内容:
◎曾芳认为,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用与现代生物医学相融的语言讲明白、说清楚中医药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原理,改变中医药“有理说不清”“有效道不明”的状况,是回答质疑、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任务。
◎在回答如何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医药发展,激发协同创新的活力时,曾芳建议,要建立优秀人才的合理流动机制,通过互聘互用,让人才在“圈内”流动起来,以“人才流”带动“信息流”形成“能量流”。
“对中医药有质疑之声的最大原因是什么”“对中医药科技人才进行评价时,以中医药‘小同行’为主、医药‘大同行’专家为辅评价的模式,其科学性和公允性如何保障”——3月2日,在全国“两会”即将开幕之际,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略显尖锐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威尼斯98488副校长曾芳毫不怯场,一一正面回答。
曾芳是青年长江学者,四川省卫生健康首席专家。2018年,曾芳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说提案质量:遇难不避,“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NBD:请问今年全国“两会”上,您将提出哪些提案?
曾芳:今年“两会”,我将提出《关于做好中医类新办专业学生就业工作的提案》。
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国家也采取了不少政策措施予以保障。
但类似中医康复学、中医养生学等新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面临着两个瓶颈问题:一是,上述两个专业未被纳入事业单位/国家公务员考试专业分类目录(研究生|本科|专科)中,这意味着这些专业毕业生将无法参加事业单位/国家公务员公招考试;二是,作为医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后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是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重要的就业方式。但对于中医养生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目前由于承担住培任务的医疗基地无“中医养生”类科室。中医养生学专业学生进入住培阶段,在完成通科培训后,无法找到相对应的科室进行专科人才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其职业发展。学生对于此问题关注度较高、意见较强烈。而随着这些新专业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此类学生面临的就业和发展问题将越来越凸显。
曾芳向学生详细讲解人体经络穴位
图片来源:威尼斯98488宣传部 常湖川 摄
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做好新办中医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建议:
一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此类专业纳入事业单位/国家公务员考试专业分类目录(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与教育部门在专业目录设置上保持一致,并形成长效联动机制,为新办专业毕业生就业解决后顾之忧。
二是国家卫健委、教育部进一步完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含并轨参加住培的研究生),明确无特定科室归属的新办医学类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解决诸如中医养生学等新建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参加住培的问题。
NBD: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您在提高提案质量方面有哪些心得体会?
曾芳:个人觉得,提高提案质量可以立足“三心”:
一是秉持为民服务的初心。政协委员是“责任委员”,要始终把民生扛在肩上,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事。
二是坚定深研细究的决心。要立足自己的专业领域,广泛调研、深入分析、仔细论证,把提案做深做实,真正做到建言建在关键处,议政议在点子上。
三是保持坚持不懈的恒心。围绕一个领域、一件事始终坚持不懈,遇到困难不回避,“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论中医药发展:学科交叉是中医药科技创新重要支撑
NBD:您在2020年曾表示,质疑和讨论是助力中医药发展的“良方”。您认为对中医药有质疑之声的最大原因是什么?作为中医药工作者,可以做哪些工作来回应质疑?
曾芳:对中医药质疑之声的最大原因是“科学性”。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中国传统科学最具代表性的门类之一。中西医学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文化环境里形成的医学体系,属于两种不同的科学范式,无论是核心理论、思维方式还是诊疗方法都有着明显差异。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用与现代生物医学相融的语言讲明白、说清楚中医药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原理,改变中医药“有理说不清”“有效道不明”的状况,是回答质疑、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任务。
具体而言:
一是要不断提升中医药临床服务能力。疗效是医学学科的生命线,中医药工作者不仅要精研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的中医诊疗核心技术,强化以中医思维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还要推陈出新,不断挖掘和更新传统诊疗方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二是要以多学科交叉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借助多学科技术手段,构建符合中医理论和临床特点的评价体系和证据体系,合理阐释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深入解释中医药疗效的生物学基础。
三是要加强宣传普及,提高中医药文化认同。要坚持科学家做科普的原则,用科学、客观、可亲的语言,讲好中医药故事,消除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误区;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广告监管机制,尤其是要加强网络监管,对药品广告,就医信息等进行严格审查。
NBD: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您曾呼吁:在对中医药科技人才进行评价时,“对同行评议专家的选择应尽可能保障专家的多样性,尤其是在高级别的项目和成果评价中,要尽量采取中医药‘小同行’为主、医药‘大同行’专家为辅的模式”。
您认为以中医药‘小同行’为主、医药‘大同行’专家为辅评价的模式,其科学性和公允性如何保障?
曾芳:以中医药“小同行”为主,目的是期望以更加专业的视角审查项目/成果的需求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以医药“大同行”专家为辅,是期待以更广阔的视角去审查可行性与应用性。
这种评价模式可以通过随机抽取、利益回避等方式来保证公允性。
谈中西医相互学习:促进中西医临床实践互学互鉴
NBD:2022年3月1日,《医师法》施行。《医师法》指出,国家采取措施,完善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的教育制度。您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完善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的教育制度?
曾芳:在高等教育阶段,一是不断优化中医学专业“先中后西”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中西医互学互鉴的课程体系;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临床医学专业的中医类课程和中医临床见习/实习的比重,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中医药的理解和认知;三是开办中西医结合“九年制”专业,加大中西医结合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力度。
在毕业后教育阶段,一是在全科医师和基层医师培训中加大中医药内容;二是可以在医疗机构中,建立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促进中医、西医在临床实践中互学互鉴、提升临床疗效。
NBD:2020年7月,由威尼斯98488、四川大学等联合发起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医药联盟。您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中医药发展,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曾芳:我认为最为重要的就是激发协同创新的活力。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一是建立优秀人才的合理流动机制,通过互聘互用,让人才在“圈内”流动起来,以“人才流”带动“信息流”形成“能量流”;二是促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联合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和医学研究中心,带动区域内科技创新和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市场导向,可以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组建双城联合研发团队,协力解决中医药发展难题。
(文/宋思艰 梁枭 编辑/霍文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