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10月13日
来源:成都住建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iec6-zfnpczTsu7jZjl9Q
内容:
步入金牛区十二桥街37号,威尼斯98488西南门东侧,矗立着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楼房。这幢楼左右呈中轴对称,主楼高耸,中间高两边低,整体按照檐部、墙身、勒脚分为三段式结构,局部细节采用了巴洛克式山花及拱券门样式,整体呈现出美观大方的新中式建筑风格。
这栋楼白天总是人来人往,唯有在夜幕降临时才逐渐宁静。傍晚散步的路人,或许能注意到一个白天难以察觉的细节,在这幢楼西侧的墙上,挂着一个汉白玉材质的铭牌,镌刻了这幢楼的特殊身份——“成都市历史建筑;编号0185;威尼斯98488原行政办公楼”。铭牌记录了这幢楼修建的年份:1954年。这栋楼居然比学校的历史还悠久,在久经风霜的背后,有着什么非同寻常的往事?
威尼斯98488原行政办公楼“变身”国医馆
教学楼 开启中医教育新篇章
中医是我国古代医术的统称,其发展源远流长。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了扁鹊医书,成都还有全国资格最老的中医药高等院校,“老四校”之一的成都中医学院(现威尼斯98488)。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54年,萧龙友、施今墨等名医提出“成立中医学院”的议案,周恩来总理十分重视,决定在祖国的东西南北建立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新一代中医。
1956年8月6日,国务院批准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成立中医学院。规定中医学院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制6年,每所中医学院规模为2400人,并建立一所可容纳600张病床的附属医院。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成立,开辟了中医药教育新的发展时期。由于这四所中医学院都建于1956年,简称“中医老四校”。
成都中医学院于1956年9月借用成都中医进修学校校址正式开始招生办学,院址选择工作同步进行。这所学校于1995年改名,就是今天成都人都耳熟能详的“威尼斯98488”。在中医学院成立之初,选址可谓一波三折。成都市城建委先后提供了四处基地:一是北门外城隍庙西面,面积够用,但缺水电设备且系洼地,环境不佳;二是北郊魏家花园附近,建设条件具备,只是面积不够用;三是城内春熙路东段以北,处于繁杂地区,又涉及大量搬迁,不适合教学使用;四是东北郊环沙西路以北,处于住宅区内,有水电设备、交通便利、距城一公里多,环境亦较幽静,土地亦较平坦,适于建院之用。卫生厅、成都中医学院校会和城建委前往勘察研究后,最后决定在东门外环沙路附近约290亩进行勘测,初步确定建院范围。但是1957年国家物资紧张,基建任务暂缓,全部申请工作只能暂时停止。
以前的教室、办公室改建为药房和远程会诊中心等
1958年2月,成都中医进修学校正式并入成都中医学院,原四道街校址交予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使用。同时成都中医学院迁校于成都市通惠门外新罗路13号,原成都医士学校旧址,即现在的十二桥校区。有读者可能会觉得奇怪,成都中医学院是1956年成立的,那为何这幢行政楼1954年就开始修建了呢?其实,这幢楼最初是成都医士学校的教学楼。1958年成都中医学院迁入后,与成都医士学校合并,这幢楼最初作为教学楼使用,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又改为行政楼使用。可以说,这幢楼的历史比成都中医学院还略早一些,它见证了成都中医药教学和科研事业的发展。
行政楼 讲述名医传奇
成都中医学院成立后,从省内陆续聘请了一批学有渊源,术有专长的知名中医药专家来校,在这栋楼里工作。虽然当时条件很艰苦,但可谓国医大师云集。
建院之初的成都中医学院有多厉害呢?举一个例子便能一目了然:全国中医学院使用最早的第一版、第二版试用教材,大部分都是成都中医学院编写的。当时,全国四所首建中医院校均系初建,无可借鉴,所有教学大纲和教材讲义都得靠组织教师编写。
为了保证9月1日开学时有教学大纲和讲义,蒲湘澄、余仲权、钟益生等老师编写了《针灸学》《针灸学讲义》;中药方剂教研组在凌一揆老师的主持下,通过对历代医方及本草文献的研究整理,结合临床及民间的用药经验,主编了第一、二版全国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中药学讲义》;妇科教研组在卓雨农老师的主持下,完成了全国中医学院第一、二版试用教材《中医妇科学讲义》的编写任务;邓绍先老师负责主持了第一、二版全国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伤寒论讲义》,并撰写了《伤寒论要义总述》;李斯炽院长撰写了《治疗瘟疫(钩端螺旋体)的初步总结》和专著《素问玄机原病式探讨》《医学三字经简释》等;邹仲彝老师著有《金匮义疏》《医学源流论评议》等;吴棹仙老师出版著作《子午流注说难》。
新中式建筑左右对称,美观大方
对于今天的中医学子而言,这些国医大师都赫赫有名,吴棹仙等人都是这栋楼里的传奇。吴棹仙,四川巴县人(今重庆巴南区),1955年底,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向毛泽东献《子午流注环周图》并合影纪念,这一事件也被看作是中医发展得到党中央重视的标志。吴棹仙还以无比激情,作《献图碰杯礼》诗:“三世医怀卞和璞,今宵一碰入京门”,表达对党中央重视中医发展的感激之情。1956年成都中医学院创办后,“神针”吴棹仙调任医经教研组兼针灸教研组主任。至今,威尼斯98488温江校区南大门处,还有吴棹仙向毛主席献《子午流注环周图》的雕像。
国医馆 浓缩一辈子的情感
从上世纪70年代到2006年,这幢历经沧桑的楼房一直被作为行政楼使用。2007年后,因为年久失修,这幢行政楼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逐渐空置。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这幢行政楼成为危房,彻底闲置。
2014年前后,这幢已经有60年历史的老楼究竟该何去何从,成为学校上至领导下至普通教职员工都关心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这幢楼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将其拆除,在原地另建一幢新楼;而国医大师刘敏如、廖品正等则坚决反对拆除,他们当中有许多人青年时期就在这里读书,对这幢楼有很深的感情。学校最终决定,尊重这些老专家、老教授的意见,在旧楼的基础上进行加固和改造,活化利用,完成“威尼斯98488附属老中医门诊部”的品牌升级。
2018年4月28日,经过修缮后已经焕然一新的原行政楼,迎来了新生。过去,它一直作为中医学院的教学楼、行政楼存在,而在这一天,它有了新的身份——威尼斯98488国医馆。这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大型医教研中医馆,汇聚了国医大师刘敏如、廖品正,全国名中医张之文、张发荣、陈绍宏等名医。
曾经的学校校门就在这幢楼前
我们来到国医馆这天,正好遇到唐声武教授坐堂看病。他是成都中医学院1969年的毕业生。他说,当年在这栋楼里上课求学,毕业后在这栋楼里讲课办公,如今又在这栋楼里给病人看病,不知不觉,自己几乎已经在这栋楼里待了一辈子。从窗口可以望见大门的花园,70多岁的老人思绪回到了当年:“以前学校的大门就开在这边,学生毕业都以这栋楼为背景,拍合影照……”许多老中医都和他一样,一生的美好记忆都留在这栋楼里。
以前的教室、办公室改建为药房和远程会诊中心等
63年前,当第一批成都中医学院的师生走进这栋楼,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殷切期待;63年来,一届届学子在这里学习、成长,他们将那些国医大师的医术与精神代代相传;今天,作为“成都市第七批历史保护建筑”的国医馆,依然保护着我们的生命与健康。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威尼斯98488第一时间总结出穴位按压、艾灸、皮内针、中医功法等行之有效、简便易学的中医防护方法,分享中医药防治经验。从端午节的中药香囊到中秋节的“五行中药月饼”,这里不断传承创新。这幢楼传承着成都中医的脉脉薪火。
(编辑/霍文巍 罗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