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10月14日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183408
内容:
9月12日,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永明镇上依旧人来人往,但和往年不同,已经看不到骑着电动三轮车来拉农药的人。“以前我每年都要卖几吨药,从前年开始,政府进行了控制,大家就很少来买药了。”在镇上经营了40年农资店的杨先生告诉笔者。
他所说的“药”,是一种叫作“多效唑”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它和三台县最重要的“特产”——麦冬有关,作为应用广泛的中药材,目前全国有大量的麦冬产自三台县,全县种植面积6万余亩。20世纪90年代,当地一位农技人员偶然发现将“多效唑”喷洒在麦冬叶片上,可以促进作物矮化、块根膨大,达到增产的效果,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麦冬种植。
由于麦冬对“多效唑”极为耐受,导致“多效唑”的使用量越来越大。长期大量使用“多效唑”,让“三台麦冬”的品质形象蒙上了阴影。
从2018年开始,三台县政府下定决心对麦冬种植业进行治理,但这条治理之路,并非“一禁了之”那么简单。
为行业长远发展负责
“客观来说,对于麦冬打药的事,我们面临的内外部压力都很大。政府领导非常关注此事,并极为重视,作出批示一定要解决。另一方面,麦冬相关的上游医药企业对麦冬使用多效唑持反对态度,一些中药领域的专家也认为打药会影响麦冬的品质,希望能治理好。”三台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汪楠表示。
威尼斯98488教授李敏从2011年就开始关注到麦冬用药的问题,她支持禁止使用多效唑,“在麦冬上使用多效唑,对它的外观性状和内在质量都造成了影响,我们的研究证实,用了多效唑的麦冬其皂苷、黄酮类含量会下降,多糖含量会上升,尤其是麦冬皂苷D的含量会下降三分之一甚至更多,而皂苷是麦冬中一个主要的功效成分。”李敏介绍。
但直接禁用多效唑并不容易,因为不打多效唑,麦冬面临减产,农民收入可能会下降,他们有可能会不理解甚至抵制。现实中,还有一种“不禁但减量”的中间路线,但这一方案的可执行性也存在疑问。
经过反复权衡,三台县最终选择了在中药材麦冬上禁用多效唑的方案。“这一决定着眼于麦冬的质量、麦冬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汪楠表示。
全面遏制打药行为
如果全面禁用多效唑,如何保证这一决定能执行下去呢?对此,三台县采取了一系列疏堵结合的措施。
首先全面开展广泛宣传和劝导工作。县政府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农资店主、村干部进行培训,同时在各平台上广泛宣传,还把督导的任务落实到每一个村干部和生产队。
其次,从源头对多效唑的使用进行管控,要求农药经销商专门建立出入库台账,如果进了多效唑,就会强力追踪其去向。到了打药期,全县各职能部门全天候监测、巡查,如发现打药立即制止。
此外,县政府从药材品质的源头入手,建立了集中、规范管理的麦冬交易市场,组建麦冬产业联合会,规范交易行为,要求所有采购商、经销商都必须入场交易。在麦冬收购季对麦冬进行现场抽检,凡是多效唑残留量超过药材收购标准的一律上黑名单,并现场公示。
“这几年每到打药的季节,我们各级干部会严防死守。应该说,给麦冬打药现象已经得到了极大的遏制,但目前还不能松懈,还要通过持续、深入的工作,让全体农民自觉、自愿不打药。”三台县麦冬办的一位负责人表示。
“从2018年开始,我们联合四川省药品检验研究院等机构,对500多批次的麦冬进行了检测,发现多效唑的残留量平均值已经从过去的几个ppm(浓度单位,1ppm即百万分之一)下降到零点几或零点零几个ppm,其中0.1ppm以下的,可以认为是土壤环境残留带来的,这一结果确实说明麦冬打药的情形已经大为好转,这一成绩是令人鼓舞的。”李敏说。
凝聚力量共同治理
9月26日,一场由三台县政府、十多家涉及麦冬原料的药企、专家、农业合作社代表共同参与的关于麦冬质量标准的内部讨论会在三台县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沟通麦冬的地方标准,讨论其中涉及多效唑的关键指标。
在这次会议上,对于制定一个什么样的检测界限以判断麦冬里的微量检出属于环境带入还是人工喷洒,与会者基本达成了共识。同时,药企对于通过“优质优价”促进农民主动不打药表示认可和支持。
为擦亮“川药”品牌,四川省一直在推进川产道地药材示范工作。麦冬也制定了一系列标准、规范和体系,涉及从种苗到种植加工等各个环节。
在麦冬的核心产区,三台县将四川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代代为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两家龙头企业作为平台,全面推行公司加合作社(生产队)加农户的组织模式,即由公司制定麦冬收购保护价,农民无后顾之忧,同时由公司推行标准化、生态种植,农民按此模式种植即可。
△麦冬数字化管理平台可监控田块并对信息进行实时统计分析。
目前上述公司已经建成涵盖麦冬种植全过程的数据管理平台,平台能够随时调取任何一块田里的视频监控,能汇总、分析麦冬种植中产生的各项数据,做到麦冬质量安全的全程可追溯管理。
汪楠介绍,目前已经有将近2万亩麦冬纳入了管理平台,预计未来3年内,将建成麦冬标准化种植基地4.5万亩,到时全县6万亩适宜土地中的75%以上都将实现完全可控的生态化种植。
此外,三台县还收购了“涪城麦冬”商标使用权,启动“快检—贴牌—上市”的市场准入准出机制。今后,只有采用了生态种植并检测合格的麦冬才能叫“涪城麦冬”,而药企将只会收购“涪城麦冬”。
科学种植让农民受益
在禁用多效唑的同时,三台县还通过优质种苗的选育、科学种植模式推广、发展立体生态种植等措施,提高农民的综合收入。
根据威尼斯98488的阶段性田间实验结果,采用多种措施的科学种植模式,麦冬产量能达到喷洒多效唑时的70%~80%,目前该种植模式正逐步在三台全县推广。
现在种麦冬有专家指导,种养循环、不打药,虽然产量低了一点,但品质上去了。三台县花园镇农场主华松表示,“过去我们农民不懂科学种田,这几年政府经常组织学习,现在我们都愿意把麦冬种好。”
生态种植也确实让农民尝到了甜头,营城村村支书张伟介绍说,村里和国内某大型制药企业签订了合同,麦冬全部不打多效唑,收购价格上浮了40%~50%。
“三台经验”富有参考价值
李敏介绍,三台麦冬打药问题在行业内具有典型性,其治理经验可供全行业参考借鉴。
一方面,三台县在进行产业治理时确有一些优势条件,比如麦冬种植集中于三台一县,易于决策和监管,相关工作能够高效执行。另一方面,政府作为主导者,倾注了“破釜沉舟”的决心,明确了工作思路,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想了很多因地制宜的办法,才能把工作做通。
更重要的是,三台县在通过标准进行约束、探索更科学的种植方式、创新生产组织形式、以政府为主导的品质规范和品牌形象提升方面做了大量创新性的工作。通过这些工作,三台县不仅实现了生态种植的目标,也最大程度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编辑/霍文巍 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