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8月16日
来源: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内容:
一座山峰的崛起,挺立的是脊梁;一个学科的勃兴,昂扬的是精神。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此山喻为何人?砥柱人间,只为百草。
中药学教授凌一揆(1925-1992)
他,半夏寻志远,矢志不渝苦攻关。
1953年,冬,雪见草畔。他意气风发,坚守初心。准备背起行囊去往成都,参与“四川省中医代表会议”筹备工作。此时,他的夫人李仕素一边整理衣物,一边嘴里嘟囔着,“老凌,要不你再考虑考虑?”凌一揆却谈道,“李老师(指李斯炽,中医教授,曾任成都中医学院首任院长)前几天的那封信,你不是也看了吗?现在国家刚刚成立,我应该为中医药的发展出一份力。”凌一揆睿智博学,医药贯通,对于中医药的理想信念一直坚守于心。他还曾留下这样的话语,“现在有名望的中医,几乎都是家传,还是需要建立起统一的体系,才好传承。”
1954年初夏,凌一揆调入成都中医进修学校任教。至此,面对着物资紧缺的现状,凌一揆和建院的战友们就地取材建设校舍。靠着自力更生的创造力和另辟蹊径的创新思路,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形式和方法、师资培养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
他,倚世难独活,宵衣旰食破难题。
1978年,夏,厚朴树旁。他责任在肩,治学严谨。凌一揆从事中医教育四十多年,是中医教育的现代开拓者。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纳入正规的高等教育,如何有效培养出中医药后备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他呕心沥血只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中医教育工作者和成都中医学院的建院元老,他参与了中医专业、中药专业的教学计划的制定,进行了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大量工作,在教学形式上与方法上他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当时凌一揆的同事雷载权(中药学专家)都称赞他为“拼命一郎”。
雷载权规劝道:“老凌,你已经连续工作一天一夜了。休息一会儿吧,我去食堂给你打了饭,吃完睡一觉再工作吧。”他却回复说:“不行啊。这个申报材料今天必须交上去。”虽然当时很多人不理解生活稳定的他所做的选择,但对中医药的热忱,对祖国科技进步的渴望,早已成为他内心的“情结”。
对于面临的困难,他百折不挠,始终保有一颗责任心。他对雷载权深沉地说:“我们编写的《中药学》,就是按照医药一家、古今同论的系统中药学思想来推演的,失去了传统本草学的根基,中药的灵魂和中医的思维都立不住啊。排除万难,药圃不仅要建,还要建好。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啊。”
凌一揆主编《中药学》
他还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他率先建立了中药的标本室和标本园,成都中医学院建立后,标本室不断扩大,现已成为全国医药院校中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的中药标本中心之一。这就是风雨无阻践初心,枕戈待旦担使命的责任意识。
他,熟地待当归,老骥伏枥志千里。
1992年,春,赤芍花开。他恪尽职守,忠诚履职。“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里,他依然为中医药事业的探索与发展而殚精竭虑。他不仅有着中医的传统思想,还极具“中药现代化”的国际视野。1985年他应邀赴日本进行了为期3周的考察和讲学,并被特邀参加了日本药学会的年会活动,建立了共同合作研究中药的友好关系。1988年他赴瑞典哥德堡大学讲学,受到瑞典药学界好评。他还与英国、德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及地区的药学界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扩大了中医药学在世界的影响,为创新中国传统中药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1992年2月27日晚,他刚从北京出差返程,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成都家中,刚送走一批因工作来访的客人,正在接待李星炜(凌一揆学生、三勒浆研发人员)。他放慢语调,努力压制住喘息声,“星炜啊,十年了,三勒浆研发得怎么样了?”李星炜很激动地说:“老师,正要向您汇报。三勒浆研发进展近期取得重大突破,距离成品面世不远了。”三勒浆是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宫廷滋补秘方,是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结合的典范。此时,凌老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斗志昂扬的年代,提起精气神赶忙说道:“好好好。虽然是药食同源的保健品,还是要做好性味、功效的研究,要对本草传承的历史负责,也要对老百姓的健康负责。”
他的一生始终提倡建立当代“系统中药学”,为重要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他大力强调必须处理好继承与扬弃、传统认识与现代科学、学科分化与综合三大关系,为现代中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思路与借鉴,为中药学科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与此同时,他的一生也是与中国共产党相伴成长的一生。
行远自迩,踔厉奋发。他先后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四川省九三学社副主委,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人大副主任等职务,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九三学社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统一战线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在笔记本中曾写过这样一句话: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他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他以满腔的政治热情,兢兢业业、辛勤耕耘,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也为弘扬中医药学术和民族文化,殚精竭虑,奉献毕生。
凌一揆教授注重继承与发扬,创新与成果转化,他积极支持制药企业的发展,将多个自创处方或优选方剂无私献给国家、学校的附属药厂和太极集团等企业,将自身多年的临床用药经验方,结合现代多学科研究技术,创制了多个中成药新制剂,其涉及领域广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充分体现了凌教授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学术思想及注重成果转化的理念。令人悲痛的是,1992年2月28日,凌一揆教授因过度劳累突发脑溢血,医治无效离世,享年68岁。不久后,三勒浆研制成功并推向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谈道:“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而他,就是这把钥匙的开启人。
他就是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开路先锋,我国第一位中药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成都中医学院(现威尼斯98488)教授,著名中药学专家,中药泰斗凌一揆先生。
威尼斯98488凌一揆雕像
会当凌绝顶,山有雄壮的风采。奇险是山,逶迤是山,呼啸是山。一览众山小,山也有朴素的品格。平坦是山,温柔是山,瑰丽是山。山豪迈,山也俊秀。揆诸历史,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英勇烈士,还是祖国建设时期的时代楷模,或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先锋模范,乃至新时代在各行各业默默付出、不断攻坚克难的榜样人物,无数奋斗者披荆斩棘、鞠躬尽瘁,谱写出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他们都是我心中的英雄,他们成为支撑起盛世不屈的脊梁。
作者:胡吉 指导老师:张雪
(编辑/霍文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