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5月14日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链接:http://www.cntcm.com.cn/xinwen/2021-05/14/content_89896.htm
内容:
在4月28日举办的第十三届健康中国论坛上,四川省中医药数字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威尼斯98488医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国家中医智能装备研究院执行院长温川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中医界的发展,并不落后,而是非常前沿的。温川飙参与研发的小康助手机器人及脉象仪在论坛上引起围观和体验。
吹响互联网+中医药的号角
2010年,威尼斯98488成立数字医药研究所,温川飙担任所长,一场“互联网+中医药”革新的号角,在每一个研究所成员的心中吹响了。第一套具有“轻量化、平台化、中医特色”的基层医疗软件用时8个月完成了从研发到医院上线全过程。该项研究工作受到四川省多位专家的关注,他们将“中医智能化辨证论治多维空间数学模型”理论和两个基础版本交给温川飙团队。
中医临床数字化核心技术研究获得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支持后,经过一次次完善,终于实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数字化和可计算”核心技术突破。
中医药和大数据的天然结合
温川飙认为,名老中医在处理临床疾病的时候,是通过人脑来完成对天地人、时间、所有数据的综合处理,这个过程和我们做大数据研究的过程中关注数据的关联关系是不谋而合的。
“在大数据环境下,我们更强调真实世界的有效性及真实世界的关联性,中医药刚好就是这样一个值得研究的对象。”温川飙说,在10年前开始对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用人工智能的算法,比如说深度学习的模型、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进行研究,会发现其实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也是可以数字化,用算法模型去处理和解决。
探索中医远程会诊
温川飙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中医借助“互联网+”的翅膀,迎来了自己发展的新时代,而未来趋势里,中医发展也应更多地与现代科技结合,才可能有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医对信息和数据的获取是整体性的,是动态化的,是通过表征,司外揣内,综合判断健康状态。这也就表明,数字化的挑战在于望闻问切动态数据的获取和传输。
作为医学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专家,温川飙及其团队研究的远程会诊将中医赋能科技不断运用实践,并与上海国民集团健康科技有限公司齐力,通过“舌象采集”“脉象采集”“远程视频”等技术,完成远程对患者的切脉、面诊和舌诊。
团队推出的首发新品“脉象仪”,能够测出常见的16种脉象,以及由这16种脉象组成的复合脉象,误差极低。温川飙团队将中医和计算机、通信和多媒体技术结合,采取网络视频、音频同步的方式,实现了由被申请医院的会诊专家为申请医院医生提供对患者的病历分析、病情诊断、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的医疗咨询服务,进一步使中医诊疗突破地域限制,打破信息化服务壁垒,有效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也不断将“科技+中医”具象化。
温川飙说:“做好产学研结合,要有情怀,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有长时间的坚持,同时,更要有对基本原理或者关键技术突破的意识和行动。而作为企业,则需要在保证医疗健康资源整体效能和可及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将‘科技+中医’打造成服务百姓的优质产品。”
(编辑/霍文巍 闫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