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年4月4日
来源:《四川日报》(05版)
网址:
http://sichuandaily.scol.com.cn/2014/04/04/20140404341234087244.htm
内容:
选准方向 咬定青山不放松
——记2013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项目
2013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的榜单,与往年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特等奖的“重出江湖”。据了解,我省已有多年未曾评选该奖项。此番获奖的项目,到底有何“绝活”?
为1亿余糖尿病患者做研究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证效基础与临床循证研究》,就是获得此次特等奖的项目名称。
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病率1979年为1%,1995年为2%,1996年为3.21%。2013年,美国《JAMA》杂志报道,我国糖尿病成人患病率已增至11.6%,糖尿病患者人数达1.14亿,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
“10个成年人中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5个成年人中可能就有1名糖尿病前期患者”是对上述数据最直观的解读。这组数据同样警示着,糖尿病所带来的影响已经不可避免地从个人身体健康蔓延至经济社会发展。
特等奖项目负责人、威尼斯98488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糖尿病)基地负责人段俊国教授介绍,“眼睛是人们心灵的窗户,也是人体健康的窗口,视网膜微血管是活体唯一能无创观察的终末微血管,是研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最佳窗口组织”。
基于此,他们选择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切入,顶层设计,分步实施。
10年成就5大创新
选好了一个切入点,但前方路途仍然艰难。
一方面,中医药对糖尿病(古称“消渴”)的防治有丰富的认识和诊治经验,但由于时代变迁,生活方式、环境条件的差异,现代的糖尿病与古代的消渴大不相同,要取得突出疗效,必须从中医整体观出发明确糖尿病病理机制与证候规律。
10年,很多人也许就放弃了。但从2002年到2012年,由威尼斯98488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项目组,先后有200多位专家、30多家单位参与,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个国家级和省项目支持下,最终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该项目实现了五个方面的创新。即创新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证候理论并建立了“阳虚致变”假说;首次以“证候-疾病-终点事件”多维评价获得中医药治疗优势的循证证据;建立了首个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防治指南与临床路径;创制国际国内首个上市销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药新药“芪明颗粒”;首次从整体-细胞-分子水平系统阐明了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的作用机制。
科研成果最终须在应用中检验
“再牛的科研,如果仅留在纸上、论文里,其意义也是极其有限的,何况当研究对象是一种涉及几亿人健康的疾病时。”从一开始,项目组的思路就十分清晰: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到标准制定、新药开发、产业化,建立了多学科研究方法结合的中医药“理-法-方-药”研究新模式。
目前,与西医同类疾病治疗比较,该项目的中医药综合疗效提升了15%,能减少7.6%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减少13.13%的中度视力丢失和10.65%的重度持续视力丢失。
项目组牵头制定了四个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药诊疗行业标准,研制出两个中药创新新药,获得三个国家发明专利,相关研究理论已被收入全国规划教材和相关专著。项目组以课题搭建的国际合作平台为纽带,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在所研究领域实现了理论创新、疗效提升、应用推广与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