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设基层教学组织 引“教学公共服务时间”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努力构建‘知识、能力、视野、人文’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设立以课程群为核心的基层教学组织、首次引入“教学公共服务时间”概念等创新举措,在试点学院改革探索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9位教授近日造访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他们此行的“任务”,一是给浙大首届生物医学专业的本科生授课,二是与浙大教授商讨本、硕、博联合培养的计划和课程方案,以及未来“浙大爱丁堡学院”的建设。
2014年是基础医学院获批开展国家教改重点项目高校试点学院综合改革的第三年,与爱丁堡大学的深度合作是试点动作之一。近年来,该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评聘、学院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出发点与价值导向都聚焦于一个目标:学生。
人才培养:
让教授围着学生“转”
“我们的目标是构建‘知识、能力、视野、人文’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所有运行机制都以此为中心。”浙大基础医学院院长欧阳宏伟说。
2012年以来,浙大基础医学院的教师完成了一次教学的重新“站队”——形成了以课程群为核心的基层教学组织。每个基层教学组织都任命一位首席教授,对教学过程与质量全面负责;每门核心课程设置“主讲教授岗”和“课程秘书岗”并赋予相应的责权利。目前学院已陆续组建医学生物学、人体结构学等5个基层教学组织。
每周一下午,在医学院综合楼一楼的“学院咖啡”屋里,教师们的教学沙龙都会准时开启。建构式教学系统怎么建?翻转课堂怎样效果好?国际教学力量怎样介入?一年多来,试点学院的教师们都在各自本科教学中做了很多探索。
在基础医学院,一堂原本1位教师讲、50个学生听的“高级细胞生物学”课,如今分为5个小组,由5位教师各带1组学生同时在5个教室进行讨论,每学期有11次讨论课,每个学生都要发言;又如“生命科学基础”课,教师们找来经典全英文教材,邀请多个其他学院的教授分别“承包”最拿手的章节;再如,课堂讨论紧跟热点,转基因、食品安全、PM2.5、新药设计等都被深度讨论过。
此外,学院还推行以全程导师和专业导师相结合为主线,学长之友、新生之友等为辅助的“导师体系”。每位全程导师手里都有一份学生的“成长记录”,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和创新科学精神培育,促进学生态度、能力和知识的协调发展。
师资评聘:
以教学质量保收入
如何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是医学院改革避不开的问题。柯越海教授在学院负责科研工作,他常说:“科研是不需要动员的,真正需要的是教学。”
“这些年来,科研进步明显,但是人才培养质量才是关乎国家和未来的重要使命。”柯越海2008年从美国回到浙大任教,教书育人的使命感“逼”着他做出一系列改变,学院的第一个基层教学组织“医学生物学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就是他负责组建的。
“教授的本质工作是教书育人”,在浙大基础医学院,这早已成为各项核心政策的导向。“一位教授的科研水平,只说明他是否具有任职资格;而教学,才是他真正的使命和工作。”欧阳宏伟说,围绕这一理念,试点学院建立了一套以“注重教学、品质导向”、“以学术水平定岗级、以教学质量保收入”的师资聘任考核制度,并首次引入“教学公共服务时间”概念,让教授承担课程组的运行和建设、本科生全程导师和专业导师工作、班主任工作、医学院公用平台建设等各项公共服务工作都在津贴中予以认可。
每门课的主讲教师、课程秘书,都按学分、岗位设相应津贴。“发的不只是钱,也是表达一份尊重。”欧阳宏伟这一直白的表达,形象地体现了该政策在教师群体中的“心理价值”,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人才培养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
内部治理:
让行政回归服务
在医学院,纯粹的行政人员只有综合办公室的5位教师。办公室的职责是牵头执行学院的决策,具体到真正的“事”,都会有一线教授参与,以“项目制”运行。办公室马伟宁老师说:“我们就像是连接教授和学生的一条纽带,做好服务、统筹与对接,不参与任何资源分配。”学院已经形成由教授委员会、党政联席会议、教职工代表会议分别进行资源分配、决策和评判的内部管理体系,由办公室联动师生执行的“三会一办”学院运行机制。欧阳宏伟认为,调整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是探索激发办学活力的有效措施,这一机制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来让师生直接互动,而让行政回归到服务本色。
欧阳宏伟介绍,试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学院生源质量持续提升,已成为浙大生源最好的学院之一;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2013年全院研究生发表109篇研究论文,平均影响因子大于4.4,达到国际同领域学院的先进水平;通过师资分类管理,以及实施教学、科研和服务并重的考评机制,在追求学术品质的基础上重构了教师队伍的教育和服务意识。
迄今,浙大试点学院改革和建设已惠及的本科生专业包括生物医学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专业等;研究生专业涉及基础医学、生物学、药学等3个一级学科;涉及学生2000余人,其中有本科生155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