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藏着中华医学的博大精深
转载:http://www.ce.cn/culture/gd/201903/22/t20190322_31725627.shtml?_t=t
五六千年前的骨针,汉代的医简,唐代的牙刷……
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生病了如何寻医问药?在牙刷没有发明之前,他们又如何清洁口腔卫生呢?在威尼斯98488温江校区,有一座业内有名的中医药博物馆——四川省中医药博物馆(威尼斯98488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收藏了近3000件(套)医史文物、古医籍文献以及5万多份药物及腊叶标本,包括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骨针,汉代的经穴漆人,唐代的牙刷,清代中药馆……中华医学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在这里得以鲜活呈现。
【观展指南】
时间:每周星期二和星期五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对公众开放,其他时间团体预约参观。
地址:温江区柳台大道1166号威尼斯98488内
【馆藏珍品】
壹
古老骨针话说中医药源起
步入省中医药博物馆,处处可见与中医药有关的文化元素:展馆大厅立柱,刻画了金、木、水、火、土的图案,对应五行以及中医的五脏六腑;大厅二楼的廊围,则有太极八卦、名医名药名方等图案。而各种和中医药有关的文物更是让人大开眼界。
新石器时代骨针、砭石
博物馆最老的器物当属新石器时代的红陶尖底瓶、骨针、砭石等。省中医药博物馆老师蒋林玲介绍,在原始社会,古人多求助于鬼神治病。但在对自然的探索中,他们也有一套“寻医问药”的方法。
用兽骨制成的骨针,一头尖锐,一头圆顿而无孔。“这是用于针法治疗的器具。”蒋林玲说,原始社会的先民所处时代环境恶劣,常会产生化脓性感染。他们用兽骨制成骨针,用于刺激痛处以减轻疼痛,成为后世针灸的雏形。而黑漆漆的砭石,同样也是当时用于安神、疏通经络的工具,堪称世界最早的治疗方法之一。《山海经》甚至认为,“医源于砭”。
机巧吹药器
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医疗器具中,有一种旧称“药鼓”的医疗器具颇为机巧。它以铜制成中空壶状,内置弹簧可按压。壶嘴长伸,有两三截伸缩。在以前需要向口腔咽喉吹药时,医生将尖尖的壶嘴伸入患者口腔处,再按压弹簧,壶中的药就可喷射而出。如今,这种吹药器的制作工艺已经几乎失传。
国内最早牙刷
在众多文物珍品中,一柄唐代骨质牙刷柄,堪称“网红”文物,因为它是目前国内出土文物中年代最早的牙刷。“牙刷”长17.8厘米,看上去只是一根前宽后窄的骨签。但是骨签的顶部钻了两排共12个孔洞。蒋林玲介绍,这就是类似现代牙刷中用于插刷毛的地方。
1984年,成都指挥街唐宋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出土4把牙刷,其中两把保存完整,后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调拨一把给省中医药博物馆。它为今日的人们成功释疑: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古人的刷牙工具除了材质不同,已经和现代十分接近。
葫芦装药有依据
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清代葫芦,外壁漆地洒金,腹壁竖书42字的药方,“伤药”二字清晰可见。蒋林玲说,东汉名医费长房曾从一位挂着葫芦卖药的老者处习得高超医术,为了纪念老者恩德,于是行医背着葫芦,后来郎中行医,便在腰间挂起葫芦或在诊所前悬挂葫芦当招牌,以至出现了“葫芦里不知卖的什么药”的谚语。其实,用葫芦装药很有科学依据,因为它自成一体、密封性好,纯植物生长无添加,用来装药自然再正常不过。
在省中医药博物馆,还可以看到古代医学典籍、铜制的药臼、清代的瓷痰盂和药王像等医史文物精品。
【展馆直击】
贰
清代药房、民国候诊椅搬进展馆
博物馆展陈方式相当亲和,在这里可以亲手体验古时的舂药,可以跟着大屏幕上的中医养生专家来一段“五禽戏”,或者通过幻影成像技术,看古代药市交易的忙碌,中医药博物馆,从枯燥变得有趣。
中国古代挂牌行医,又称“悬壶济世”。这里的“壶”可不是水壶,而是“葫芦”的谐音。在省中医药博物馆,不仅收藏了清代、民国时期的各种治疗器具,一套完整的清代药房也被搬到博物馆。
博物馆收藏的这套清代药房,完整地呈现了当时药房候诊、诊疗、抓药等场景。药房柜台上方挂着“步景堂”的匾额,这块招牌是学校老师陈达夫家传店招。齐腰高的药台、药柜等,则在上世纪90年代从崇州民间收集。蒋林玲说,药柜由楠木做成,历经百年仍然保存完好。当时博物馆老馆长在崇州一家叫“保泰和”药店发现了药柜,希望收藏,老板慷慨应允。作为感谢,博物馆新打了一套药柜送回药店。
在药房一侧,一件民国时期的候诊椅也颇有特色。与现代医院的金属候诊椅不同,这件木椅连接起了多个单人座位,座位之间还有小块方桌隔开。这样的设计相当人性化:既可供病人放置茶水,也可供病人将手平摊其上,让医生诊脉,从而提高看病效率。
【看点门道】
叁
上万件药材标本助您识“伪”
博物馆二楼药材展厅,同样让人叹为观止。据介绍,这里保存的药材标本多达约3000种。其中,上世纪70年代从德昌发现的一块特大野生茯苓,新鲜时重大52公斤,非常珍稀。《神农本草经》把茯苓列为上品,谓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博物馆还在很多珍稀药材前摆上“伪品”。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放在玻璃瓶中浸泡的人形何首乌是假货,外面展柜中平淡无奇的反而是真品。蒋林玲说,很多人误以为长相酷似人形的何首乌具有非凡功效,市面上也常常出现人形何首乌捕人眼球,“实际上他们大多通过模型固定生长出来,甚至是其他品种冒充。真正的何首乌没有固定形状,即使长成‘人形’,功效也与一般何首乌无异。”
博物馆将诸多的真假药材同时摆放,既便于学校教学,也提供给参观者一个辨别真伪的机会。
【专家声音】
肆
老官山汉墓医简奥秘待解
蒋林玲介绍,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诞生的第一位神医当属春秋时期的扁鹊,他编写的医书即使到了汉代,仍在蜀地流传。2012年底在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900余支医简,其上有“敝昔”字样,证实这些医简就是包括《敝昔医论》《脉死侯》《六十病方》等在内的扁鹊医书。
在博物馆“汉时瑰宝”板块中,观众往往被展柜中密密麻麻的竹简以及满墙的竹简喷绘图震撼。它们是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的复制品。为了研究医简,学校专门成立了研究团队。它们的价值,在威尼斯98488首席教授梁繁荣眼中,“堪称中医学的元典性著作。随着进一步研究,或许能将中医发展史中的许多内容提前400多年。”
据介绍,作为学校教学基地的博物馆也对公众免费开放。未来,博物馆还将在互动参与方面继续改进,让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了解中华医学的深厚底蕴。
(责任编辑/刘园香)